投資市場上有句名言:「台灣投資人只有兩種,積極和非常積極!」
然而,歷經7、8月間的股災震撼,大量資金湧入公債及國庫債券避風頭,即便是國內再怎麼積極的投資人,也開始思考資產配置上是否要加重債券持有比例。
「市場震盪過後,接下來的投資布局,投資人更應體認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富蘭克林投顧研究部資深副理盧明芬說,資產配置縱然是老生常談,但在經濟榮景時忽略風險波動的投資人,現在正是重新考量股債比的時候。
回歸資產配置 依自己屬性考量股債比
以投資債市來說,由於債券市場交易需要百萬、千萬元以上才能直接購買,因此投資門檻最少1萬元、申購方式和管道與一般共同基金相同的債券基金,成為小額投資人參與債市最便利的投資標的。
一般來說,投資人普遍認為投資債券基金,報酬率和風險相較於股票型基金都來得低,同時含有可預期的票面利息,很適合做為防禦型投資工具。
但即使是強調固定收益概念的債券類型也分成很多種,其特性既不相同,相關性也不高,例如8月份美國10年期公債市場走勢強勁,但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券卻因為與股市連動性高,而呈現向下修正的走勢,可見債券型基金的學問也不少,無法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