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_沈中華
◎學歷: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 台灣金控(財富管理)調查專案負責人、政大金融系系主任;曾在北京大學、四川西南交大、天津南開大學授課,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荷蘭尼德蘭銀行、美國聯邦準備銀行聖路易分行及舊金山分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進行短期研究
◎現職: 國立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
2007年5月、10月,我在中國與當地學生閒聊中國股市,同學們個個興高采烈地分享自己賺錢的經驗。因為在2005年10月,上海股市指數只有1,000點左右,去年10月16日,創歷史新高,飆到6,124點,1個股市2年漲5倍,股民當然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看到陸股這麼賺,自2006年起,國內許多投信、券商也鼓勵大家到香港開戶買大中華基金、金磚四國基金,因為人生難得遇上這樣連年飆漲的大行情,即使跑到國外開戶,花錢又費事,還是要開,不然,肯定會被人家笑是「遜腳」。
不幸的是,和中國學生一別半年,到今年4月1日,上海股市跌到約3,300點,指數大跌了50%,市值號稱跌掉1個廣東省的經濟產值,眼見自己的荷包縮水,中國股民的難過可想而知,台灣肯定也有部分手腳慢的投資人,基金如果沒賣,想必也賠了不少。
陸股的重挫,從許多狀況看,其實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相關性很小,反而是與中國國家政策的相關性較大,我們可以這樣看,股市源於西方資本主義,中國原本沒有股市,但當經濟快速崛起,一旦共產主義遇上資本主義,股市自然會產生很多奇特的現象。換句話說,陸股從2005年起的大漲與大跌,很大一部分都和政策有關。
例如,以這次大跌為例,政策原因一般而言有3:第1,非流通股的兩年閉鎖期陸續屆滿;第2,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即QFII)被允許進入藍籌股;第3,則是外國銀行近年入股中國銀行兩年股票閉鎖期,在今年也屆滿,外國銀行策略性出脫股票,飽賺一番,當然導致股價下跌。
從上述3個面向看,中國政府的政策其實相當清楚,並沒有不透明之處,股市會下跌,其實大家早已預見。就第1個原因分析,中國上市公司約有1/3是流通股,有2/3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持有者,大都是國營企業,原先股票不能釋出,市場流通籌碼不多,股價當然一買就漲,但兩年前開始「股改」,非流通股籌碼逐步釋出,籌碼供給大增,股價跟著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