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後,施宛伶一樣利用課餘時間打工賺錢,「我曾經1個月可以賺8、9000元,幾乎是以前收入的2倍,但是到月底卻剩不到1,000元,」施宛伶說,由於可以運用的錢變多,自己的欲望也被養大,常常進了文具店,看到可愛的信封、信紙、貼紙等就毫不猶豫地買了,「後來檢查記帳本,才知道錢都花在這些非生活必需品上了,」施宛伶說。
藉由記帳抓到自己的現金支出漏洞後,施宛伶便調整用錢方式,變成「先儲蓄,再花錢」,努力達成儲蓄目標。
「我希望大學畢業後1年內,可以還清就學貸款,」施宛伶說,由於從高中2年級,她開始申請就學貸款,預計到大4畢業時,累積的就學貸款金額將高達14萬元,因此她希望可以利用「畢業後第1年不計息」的優惠還款方式,趕緊還清人生的第1筆負債。
因此施宛伶在每月領到工讀收入後,便分別裝入2個信封袋,「1個信封放可以花的錢,另1個信封則是不可以花的錢,」施宛伶解釋說,她目前的工讀收入約1個月5,000元,她會先放2,000元到不可以花的信封,而另1個信封則放剩餘的錢,當作這個月的生活費,也就是1個月只花3,000元,平均1天只能花100元。
施宛伶說,由於學校餐廳的價格比校外小吃店低,所以她的3餐都盡量在學校解決,而且她和較要好的同學約定一起存錢,逛街時就會互相提醒,「這個東西沒有用,不要買」,經過冷飲攤,也會叮嚀對方「飲料要花錢,忍一忍,回去喝開水,」藉助好友提醒,無形之中也省下不少錢。
「節省不等於能夠達成財務目標,」財金智慧協會祕書長陳婉惠說,但是施宛伶幫自己擬定可達成的財務計畫,並且加入時間因素,有紀律地執行,讓自己的夢想可以如願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