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不能致富,不只是「技術」的問題,還有「習慣」的影響。「習慣」是指你的腦袋在面對問題時,第一時間的反應方向,簡單來說,你習慣怎麼想就會怎麼做,而習慣多半在兒時就養成。有個實驗是把4歲的幼兒找來,問他:現在馬上吃一顆糖,或者先不吃,看20分鐘書後可以吃兩顆糖,孩子選哪一種。日後追蹤到10歲,發現選擇先看書再吃兩顆糖的小朋友,比急著吃一顆糖的,各方面表現都優秀很多。這種孩子有思考衡量的習慣,同一個道理,如果習慣一有錢就花掉,就算中大樂透也會很快敗光。
有個超級有錢人,年輕時喝豆漿習慣在豆漿裡加個蛋;但他總是先點一碗豆漿,等喝掉半碗才叫老闆加蛋。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點豆漿加蛋呢?因為蛋的體積會占掉一些豆漿;先喝一半再加蛋,就能付一樣錢,多喝一些豆漿。另一個超級有錢人,年輕時創業開工廠。他跟廠商訂購零件,要求廠商把裝零件的木箱,按照他設計的大小尺寸、木板厚度、接合的方式、螺絲釘的位置……準確來做。廠商反正要裝木箱,沒差,便照著他的要求做;他的員工則以為他太龜毛。結果零件送到,他要員工小心把木箱打開,然後拿出辦公室的地板設計圖,原來,從木箱解體的一塊塊木板,正好拿來鋪地板,每一片的尺寸、厚薄、接合的位置都跟訂做的一模一樣。這下可省了,也可以說「賺」了地板的材料費。
這兩個故事看似道理一樣,其實有差。一樣的是兩個有錢人都很「會算」,會算是他們的習慣,難怪他們都能致富;有差的是算法不同,喝掉半碗豆漿才加蛋,沒錯,是賺了一個蛋大小的豆漿,但是豆漿店老闆卻吃了虧,賣豆漿也是辛苦、薄利啊!這點便宜占來好嗎?零件的木箱呢,本來廠商就要出,按照客人的要求辦,也沒增加成本。木箱板轉去做地板,一方有賺、另一方沒虧,是不是比較仗義,賺得心安理得?如果你是父母,會教孩子學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