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發生債務風暴後,英國被看成是下一個市場空頭標的。不過,看看英國逐步改善的貿易逆差數字、開始回流的外資部位,市場的空頭預期恐將破滅,此刻的英國,應該是歐洲的避風港才對。
英國在2008年雷曼風暴時,為了挽救金融業,採取激進的量化寬鬆政策。當時,英國央行是直接以「電匯」的方式,注資1,500億英鎊(約合新台幣7兆2,780億元)到銀行體系。
這個近乎天文數字的注資(占英國GDP10%)行動,竟沒有在英國本土推升通貨膨脹,原因在英國房市被認為難以迅速恢復,加上其他新興市場復甦力道更強產生磁吸效應,造成資金快速流出英國。
低利、走貶 英鎊成套利新寵流出的英鎊與美元一樣,成為國際熱錢的「套利工具」,由於當時全球央行都將利率壓到歷史新低,英鎊更在英國政府的刻意壓低下,相對於歐元、美元全面貶值,完全符合套利貨幣所必須具備的「低利、走貶」要件,正中國際投機大戶下懷。
不過,對英國政府來說,英鎊貶值,一來可以增加出口,改善經常帳逆差(2009年第4季出口,創下2008年第3季以來新高);二來可讓英國企業將海外獲利兌換成英鎊時,匯差加大,提升獲利,明顯雙贏。
以全球經濟成長力道來看,目前美國市場仍是當前成熟市場首選,但投資人若想分散風險,卻又擔心歐洲債信危機落幕之日遙遙無期,則英國是投資好選擇。
英鎊連續2年貶值 有效匯率已貶近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