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我竟然花了200萬元買雨遮!」剛剛完成交屋的老陳拿起房屋平面圖仔細對照後,才驚覺,當初預售時,每坪花50萬元、共計40坪的新家,實際室內空間僅25坪不到,扣掉公設、陽台,約有價值200萬元的坪數神祕消失,原來是在窗戶外、不起眼的雨遮上。
過去消費者在買賣預售屋時,雖然契約上也會載明主建物、附屬建物與共有部分(編按:即一般所謂公設)的面積,但是對於到底花了多少錢買室內面積以外的附屬結構卻是霧煞煞,5月1日上路的預售屋新契約將採「分開計價」,有助於消費者打開過去的謎團。
名詞解釋_附屬建物與共有部分
附屬建物: 指陽台、雨遮、屋簷;共有部分:分為「大公」與「小公」,前者有門廳、機電房、消防設備、走道、地下室等,同一層樓的樓梯間、電梯則屬後者。
「新政策讓消費者更了解預售屋買賣的成分結構!」信義房屋代銷事業部執行協理何胤諭說,雖然現階段新政策實質上僅強調分開「列價」,並未強制主建物、附屬建物與共有部分之間需有計價公式,因此短期內,建商不會將使用率較低的陽台、雨遮售價調降。不過,當契約書上標明購買成分後,消費者更能針對所需,將錢花在刀口上!
預售屋新契約的重點有哪些?在購買預售屋時有哪些該特別留意的?何胤諭、永慶房屋代銷部副總經理吳金銘以及總管理處法務室經理吳宜學提出下列3個重點:
重點1》別只比較總價 用公式算出實際面積多寡 很多人看預售屋時,都會忽略雨遮對總價的重要性,結果,一片不起眼的外牆裝飾板,就可能吃掉你一整年的薪水!上述老陳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過去陽台、雨遮、屋簷等可以計價的面積統統總計在房屋產權登記面積的「附屬建物」欄目中。不過,新法規登場後,必須分別列出主建物、附屬建物及共有部分面積與售價。吳金銘因此建議,新版契約出爐後,最好跳出過往僅比較總價、單價的習慣,掌握住公設比的算式,再利用詳列的各項建物面積,檢視自己到底買到肉還是只有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