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歐盟順利通過中國吉利汽車收購瑞典富豪(Volvo)汽車的反托拉斯審查,接著吉利還將申請中國、美國、瑞典等國家的反壟斷審查,估計今年第3季,就可完成收購交易。這個跨國購併案,是中國海外購併策略從鞏固資源,轉向取得技術的重要里程碑。
這個購併案引起全球矚目,因為不論從資本、技術、人才或管理層面,都是一個「蛇吞象」的經典案例。不過,相較於過去中國在全球購併引發的爭議,這個案子在海外引發的質疑聲浪卻很低,吉利甚至還取得中國及瑞典政府的低利信貸支持。之所以如此,關鍵原因在吉利成為富豪搶進中國市場、讓公司轉虧為盈的門票;而富豪則是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升級的跳板。
為取得高階、成熟技術,目標遍及海內外類似這樣的互惠購併若能持續增加,不單凸顯中國企業積極走向海外的企圖心,同時,隨著購併案不斷出籠,還可能刺激相關個股股價,為股市增添上攻動能。不過,中國企業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舉在國內和海外進行購併,兩年多來不僅案件數、交易金額不斷拉高,連結構都從海外購併轉向國內購併。
據彭博資料,今年以來中國購併金額在全球排名僅次於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統計指出,今年以來中國購併金額占亞太(日本除外)地區交易規模36%,持續為亞洲最大購併國。
近年來,中國購併案例不斷增加 另外,按中國境內專門研究私募股價購併的北京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購併案有238件,就案件數看,比去年同期增加59.7%,更是2008年上半年購併案件數的2.76倍。可是統計已揭露交易價的購併案則會發現,購併金額雖比去年同期成長25.1%,卻比08年上半年少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