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療股自中國於2009年3月,通過3年8,500億元人民幣醫改方案起,走出大多頭行情,迄今無回頭跡象。但生醫股本益比都不低,該如何介入?隨年底第6次江陳會即將上場,生物技術又是中國十二五計畫的新興戰略產業,華南永昌投顧研究部經理王子剛認為,找具「中國收成」題材的生醫股,才是王道。
中國藥品營收高達960億
台灣業者積極登陸搶食
雖然10月中旬生醫股的股后東洋(4105)因第3季獲利不如預期遭到投信減碼,稍挫類股氣勢,但王子剛建議,生醫產業發展是一個長線趨勢,加上各公司的確逐漸交出獲利成績,且類股成交量持續增溫,回檔應屬暫時的籌碼整理,不至於尖頭反轉。
大華投顧則從基本面指出,中國藥品市場今年達到960億美元,年增率23%,是台灣37億7,000萬美元的25倍,而明年更可望成長到1,200億美元。因為市場夠大,台灣業者無不積極搶進,希望能靠中國市場壯大自己。
但翻開上半年財報,大陸轉投資已交出穩定獲利的前3名分別是東洋(4105)、中化(1701)和杏昌(1788)。東洋轉投資上海旭東海普製藥及香港榮港生技上半年獲利貢獻1億4,000萬元,對每股盈餘貢獻就達1元;中化轉投資蘇州中化藥品去年貢獻獲利已逾億元,今年則會維持穩定。
惟凱基台灣精五門基金經理人彭國星則指出,生醫股目前本益比不低,但產業技術門檻有別,個別股票享有的本益比未來也會差異化;例如新藥研發廠的本益比就可望比照Design-house(指科技業裡的IC設計公司),耗材廠比較像組裝廠,長期下來市場評價仍將不同。如果投資人想要放長線、釣大魚,不妨可以留意有新藥研發題材的個股,台灣已有不少新藥進入FDA(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人體臨床實驗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