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三個字在股市幾乎天天可以聽到。根據投資學教科書說法,本益比的公式超簡單:
本益比(PE Ratio)=股價(Price)/每股稅後盈餘(EPS)
按公式推演,當股價在低檔、但獲利維持在高檔時,本益比會偏低,暗示這檔個股有逢低買進的投資價值;相反的,當股價飆高、獲利卻未跟著成長時,本益比算出來就會偏高,表示股價脫離公司的獲利價值,應逢高獲利了結。
換個角度想,本益比可推算為「投資回收年數」,當本益比等於10,就表示維持此獲利水準則該投資需等10年才能回收;當本益比等於100,就告訴你這輩子大概沒希望等到投資回收了(除非你能活過100年)!
一般而言,本益比在10以下屬於「高價值投資標的」,買進持有這類股票理應得到超額報酬,而本益比在10至20之間屬合理範圍,高過20以上者則無長抱價值。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太簡單了!我只要挑本益低的股票買進持有,等待時間複利報酬,就可以輕鬆躺著發大財囉!」如果投資真有那麼簡單,世界上就不會有人賠錢套牢了!
記得10多年前我剛接觸股市,第1個學會的投資觀念正是「低本益比價值投資」,在股市上萬點的瘋狂聲浪中,我打開報紙證券版,簡單挑出多檔本益比低於10的「價值個股」,當時我只是個沒閒錢的醫學院窮學生,所謂「投資」,只是拿著筆記本做「紙上虛擬買賣」,瞎搞了1年,沒多久遇上「達康泡沫危機」,我追蹤的股票個個兵敗如山倒,輕者本益比飆升到3位數,重者甚至本益比消失(個股出現虧損,本益比轉負,數值無意義),這時我才了解:「原來投資選股不能光看本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