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BenS. Bernanke)正式宣布,啟動第2輪量化寬鬆(QE2)的貨幣政策,此舉讓本已弱勢的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進一步走低,市場擔憂,貨幣戰爭即將開戰。而個人投資者,更關注的是,在外幣資產上,該如何配置?
到底QE2貨幣政策的影響有多大?時間拉回1999年,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系主任的柏南奇,為文開炮,直言日本將陷入困境,因為日本政府「過去15年極糟的(exceptionally poor)貨幣決策」。他並提出「抗縮(成長及物價)心法」,勸告日本央行,為免掉入流動性陷阱,應將貨幣貶值,實施刺激通膨或物價目標(price-targeting)行動,可藉大量買進債券,擴張資產負債表規模,以活絡經濟,用幣供給巨增營造出資金行情的環境。
救經濟?美聯準會出險招 美元續貶造福亞太市場
不到2年,原本對柏南奇建議興致缺缺的當時日銀總裁速水優,最終在零利率都無法解決經濟停滯及物價緊縮的壓力下,被迫於2001年3月採行「量の緩和」政策,英文定名為「Quantitative Easing」(QE)。沒想到,11年後,柏南奇當年批評並建議日本人採行的「抗縮心法」,竟成為美國經濟此刻的救命錦囊。
在2010年11月美國聯準會召開的利率決策會議裡,聯準會決定繼2008年收購逾兆美元的債券後(QE1),在2011年6月前每月再買進750億美元的國債,同時,因為執行QE1買進約2,500~3,500億美元的國債部位,在到期後收回的資金,也將重新投入市場(QE2)。
柏南奇會採此策略,就在於美國短期利率無法降至零以下,因此欲藉拉低中長天期利率以刺激民間借貸,加速經濟回溫,最終目的是希望創造工作機會,能減低近10%的高失業率,而這正是美國選民在期中選舉從相信歐巴馬的「Yes We Can」轉變成「No You Don't」的核心關鍵。
這也意味,美國不僅在未來一年將持續維持低利率,使美元有貶值之虞,同時也將加劇全球熱錢流竄至新興市場,讓美元陷入貶值預言的自我實現窘境。再加上,包括印度、馬來西亞、南韓、澳紐、台灣、中國、越南等國陸續升息,利差擴大,更誘使資金為求高收益,湧向經濟成長率較高的亞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