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賺報酬;買債券,降風險」是台灣債券基金投資人很普及的觀念,但實際上,他們真的了解各商品的風險屬性嗎?又真的是以風險為考量嗎?
最新調查顯示,有超過52.5%的受訪者,是以「報酬率」做為挑選債券基金的標準,但同時也有58.2%的投資人,以為所有債券基金都是風險低的產品。
這是台灣第一份專門針對500位債券基金投資人(其中400位已投資、100位有意願投資)投資行為與態度的年度調查,由美國以風險管理見長的駿利資產管理集團(Janus Capital Group Inc.)委託觀點市場研究公司執行,調查對象涵蓋大台北、大高雄的債券基金投資人,今年是第2次進行。
投資組合轉向股債兼備 規避風險卻適得其反
駿利亞太區高級市場推廣董事趙博文(Alvin Chiu)表示,2年前,金融海嘯吞蝕掉許多人的財產,在風險意識提高下,投資組合不再偏食「股」,轉而是「股債兼備」。
從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來看,台灣投資債券基金的人數,從2009年1月的1萬人左右,增加為2010年9月的3萬人;而同期間債券基金的規模成長更是驚人,從4,141億元,驟增至1兆1,100億元。
這麼大筆資金,大都流向風險較高的類別,其中高收益債基金的規模就暴增了2.8倍,新興市場債則成長達2倍,這兩類基金,都被視為投資風險較高的商品。調查結果反映出,投資人投資債券基金的目的與產品選擇相互矛盾,在這情況下,不但影響投資結果,還讓自己的資產曝露在更大的損失風險裡。
調查發現1.對商品了解程度「自我感覺良好」
當問到「你是否了解債券基金的風險屬性」時,在已進場投資債券基金的400位受訪者中,有高達69.2%的人自認「了解」。
而趙博文發現,台灣投資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總是隨市場熱度走。因為據去年的調查結果,在發生金融海嘯前,全球股債市齊揚,台灣投資人中有高達75.4%的人,自認了解債券基金的風險屬性;但在海嘯過後,還自認了解的受訪者就驟降到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