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應該是個人的事,或是全家一起來?管理資產超過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50億元),同時也是暢銷理財書《富貴成雙》作者大衛‧巴哈(David Bach),強調理財也應該視家庭為共同體,夫妻共同設定理財目標,並一起執行,更能加速家庭資產的增值速度。
「夫妻共同理財,可以讓夫妻的財務目標和個人價值觀趨於一致,進而實現共同的夢想。」大衛巴哈說。他鼓勵夫妻兩人執行財務雙首長制,將配偶當成合夥人,從財務認知評量開始,先透過測驗了解彼此的財務認知和個人價值觀的差異,然後利用財務清單,將家庭的收支及投資狀況一一明列,共同討論,並擬定兩個人共同的財務目標和執行計畫。在美國,已有百萬對夫妻,透過他的「退休籃」、「安全籃」和「夢想籃」,開始夫妻一起存錢的家庭理財計畫。
調查顯示》父母理財比率高 子女愈易養成理財習慣
除了夫妻應該一起理財以外,大多數人更常忽略了子女在家庭理財中的角色,「全家一起存錢,不只存了錢,還多賺到親情和教育。」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透過存錢,親子可以更輕鬆地溝通生命價值觀,並且全家人共同行動所累積的經驗和回憶,將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言教和身教。
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在2010年9月底公布「個人金錢觀和父母金錢教養方式」的調查,呼應了廖清碧的看法。在1,078份有效問卷中,交叉分析後發現,父母的財務行為對子女財務行為的影響呈現高度正相關,如果父母記帳或儲蓄的比率愈高,相對他們的子女,也愈容易養成記帳和儲蓄的行為。
該協會祕書長陳琬惠累積近5年的經驗觀察指出,金錢教育是生活教育,愈能融入生活,父母分階段讓孩子練習參與家庭財務計畫,同時開放性地和孩子討論,不限制孩子要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父母往往也能從這樣的練習和孩子的反饋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啟發,甚至是情感層面的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