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則認為,投資人追流行,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做好長期理財計畫,欠缺完整的資產配置。他認為,投資基金最好的方式就是「選對標的、長期持有」,進出太頻繁對投資人和銷售基金的銀行通路來說都不好。投資人尤其不應該隨著市場資訊和理專建議起舞,而是要照著自己設定的目標來走。
Q3:投資基金到底是要分散還是集中,績效會比較好?
先做理財上的資產配置 再分散投資標的降低風險
蕭碧燕提醒,很多人都誤認把要投資的錢分散投資到不同標的就叫「資產配置」,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資產配置應該是要按照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來做全盤的考量。比如說,社會新鮮人和即將退休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資產配置。
她以自己為例,很多人都以為:「蕭老師投資很積極,不買債券、也沒有定存!」她說,這完全是誤會,她不但有定存當作緊急預備金,還有年金規畫,這些都是為了做退休金準備。剩下的部分才拿出來做投資,這部分占家庭資產比率雖不高,但既然規畫做投資,就不會拿去買債券或放定存。因此談投資,要看年齡,做全面規畫。如果你一個月只能投資3,000元,還做資產配置,恐怕效果也有限。
鄭美玲則指出,資產配置要回到「財務基本面」考量,比如說目前資產分布的狀態,以及後續工作收入的狀態等。她建議,要先設定理財順序,並量力而為。以社會新鮮人而言,應該先存款,再買保險,之後才是投資。很多人投資基金會有停扣狀況,都是因為現金流量出了問題,不得已才中斷理財計畫。
除了要做正確的資產配置之外,翁振國建議,投資標的一定要多元化,不要集中在單一市場,區域要分散、產業也要分散。連買債券型基金都一樣,最好選擇分散配置在公司債、政府債和高收益債的基金,風險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