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社會的新鮮人總想學習理財加速積累財富,而「基金投資」正是最常被選擇的工具。
共同基金的原始理念乃集合大眾資金以分散投資風險,基金經理人發揮其投資專業,為投資人創造獲利。
投資人只需負擔小額交易成本即可省卻研究及操盤時間,參與國內乃至全世界諸多市場,理論上應該是「雙贏」的理財平台。
然而,許多人長期投資基金幾年之後,卻發現賺賺、賠賠,結算下來竟然還輸給定存,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口木醫生今兒個就幫四種容易失敗的基金投資人把把脈!
1.兀鷹型:追逐熱門題材基金 追高殺低難獲利
交易風格:追逐時尚
交易寫照:高點進場低點殺出
市面上基金千百種,雖有許多法則可依循投資,但多數投資者仍是看廣告、追逐時尚潮流挑選基金。例如,10年前「達康概念」風行,科技基金賣到翻;7年前「金磚四國」說法一出,人人追捧新興市場基金;一轉眼又跟著大家高唱「綠能概念」、「原物料行情」。
這些投資人搞不清楚「概念」背後有多少實質利基支撐,就是喜歡跟潮流統統埋單;待流行過時、概念被揚棄,回首才發現自己如遨遊天際的兀鷹,總在高處不勝寒處進場,隨後陷入往下攤平或認賠殺出的兩難局面。多數的熱門題材背後,潛藏著早先低點進場等待獲利了結的資金正等著殺出;身處資訊末端的基金散戶,常變成接下最後一棒的老鼠。如何避免這般難堪結局?惟有主動發掘資訊、提早掌握趨勢,而非被動等待第三手資訊、錯過理想進場時機。
2.博美犬型:過度注重短期績效 頻繁交易徒增成本
交易風格:神經兮兮
交易寫照:短線進出頻繁交易
各種投資工具中,主動型基金的交易成本相對較高,每一次買賣都得付出約1.5%~3%的手續費,依此特性,基金實在不宜短期操作賺價差;若投資人買進基金後,像隻緊張兮兮的「博美犬」,成天盯著上下波動的績效表,一會兒停損、一下子停利,頻繁進出的結果,幾乎不可能累積獲利。既然短線進出不可行,基金投資必然著眼於長線獲利以攤提高昂的交易成本。
因此,抓對趨勢、懂得掌握合理買點的基金投資者,勝算自然較高。弔詭的是,很多人正因為不想分析標的與趨勢才會選擇基金投資,是否因此就注定成為輸家?我只能說,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懶人投資術」,靠人不如靠己,想要賺錢,多做功課、多研究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