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應1:日商出走、勞動力衰退
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震後產業加速自亞洲國家外移,儘管日本國內繼續享有高額貿易順差,失業率更在OECD(經濟合作開發組織)成員國中最低,但反映到實際經濟表現,卻是演出「失落10年」。這次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未來經濟展望恐怕更不樂觀,因為核電風暴、加上限電危機,已讓部分原本堅持不外移的日商,開始在海外尋求生產據點,新一波的產業外移,已呼之欲出。
日商轉向海外,除了地震造成電力供應不足的短期問題外,長期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日本的總勞動力正面臨大幅減少的窘境,如果日本政府無法藉由延長退休年齡、或增加勞動參與率來拉高勞動力,日本經濟長線將大幅收縮,未來只會看見衰退後的「復甦」,看不到長波段的「復興」。
日本總勞動力在阪神大震後見到歷史高點,隨後出現第一波大幅下滑,2005年才見到小幅回升。隨著全球景氣在次貸風暴前達到巔峰,日本總勞動力在2007年時達到反彈高點,接下來,因為金融海嘯爆發,勞動力跟著大幅滑落,現在又碰上地震,後續若是產業再現外移潮,總勞動力恐怕會一路滑落。
效應2:消費減少、通貨緊縮
總勞動力下滑,代表一個國家就業人口在減少,不僅反映產業看不到成長,更可怕的是,這意味整體薪資不會增長,接下來,牽連到的是整體民間消費無法擴增,最終會看不到通貨膨脹,只見通貨緊縮。日本經濟在1990年時達到歷史高峰,此後景氣就跟著總勞動力一路往下滑。
目前日本總勞動力已跌到1990年代初期的水準,意思就是目前的就業人口即將比20年前還低。這就難怪和美國、德國等成熟經濟體比較,日本是民間消費總額唯一尚未超越金融海嘯前榮景的已開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