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稅正式上路,代表這項新制度的效應即將進入尾聲。過去2個月,若光聽部分學者「房價會跌掉6、7成」的論調,會覺得房市一片悲觀,但實際狀況是:交易降溫、降量,價卻未降!
正因為整體房地產市場只見新北市房價略有下修,台北市等精華地區,議價空間仍然有限,所以政府又有動作了,這次是經建會要在台北市推出「現代住宅」,打算拿市區的公有地出來,由民間出錢競標蓋房,提供給無房的民眾自住。
在我看來,這項方案和「奢侈稅」一樣,看似要抑制房價,其實真正目的都只是在消除民怨、希望拉抬明年總統大選的選票。問題是,這些政策不但違反了自由經濟原則,更讓台灣背負起「不歡迎投資者進入市場」、「投資有罪」的形象。
過去1年,台北市的中古屋漲到與新屋一樣,的確離譜。但我認為,政府不該用非經濟手段去扭曲市場,相反的,應該是要思考如何增加供給量,好讓房價平抑下來。政府選擇用一波波政策打擊有錢人,難道是要逼他們把錢投資到中國大陸去嗎?為了撫平對高房價的民怨,就硬逼著隨經濟成長而走升的房市降價,這樣對嗎?
我也不能認同的是,只因為年輕人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就要讓台北市房價降下來,這樣對嗎?政府應該是要教年輕人,房子可用「從遠換到近」的漸進方式購買,一來較務實,二來也讓年輕人有努力的目標。但現在政府想在好地段提供低價房,等於讓沒房的人靠著政府的協助,不勞而獲;另一方面又猛打房,表面是打投資客、開發商,實際卻是打到已經買房的人,一旦打成全民資產降價,讓有房的人成為受害者,豈不是更違反居住正義?
政府可以推出現代住宅,業界也樂觀其成,但應做好規畫,在適當區域興建,同時提供便利的交通與生活機能,既可解決民眾住屋問題,因為這畢竟是特定的產品、價格、客層,在購買條件上多做限制,便會降低炒作,也不會打擊到整體房市。
總之,政府住宅政策的規畫和做法只要對了,既可降低民怨,也不致危及台灣房地產和金融業、乃至整體經濟成長,這才是正面健康的政策。老實說,產業發展乃是支撐區域房價的基本盤,如果沒有需求,房價怎麼漲?只有思考如何增加供給面、滿足買不起的需求,才是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王道!
小檔案_顏炳立
學歷: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畢
經歷:香港商梁振英不動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縣地價及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委員、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員
現職:香港商戴德梁行不動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