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過如下的投資建議:「近來美國與加拿大的經濟數據不佳,拖累成熟美洲股市上漲動能,儘管ISM製造業指數出現單月重挫,但仍在代表景氣擴張的50以上,可見製造業活動持續成長,只是增速趨緩。另一方面,包括美國與加拿大在內的成熟美洲市場,復甦的正向循環並未被打斷,包括低利率環境、企業獲利成長、金融業放寬信貸標準,也是推動此區域未來『落後補漲』的主要動能。」
重要問題來了:「基金投資,真的有落後補漲效應嗎?」也就是說,如果A基金在多頭行情第一段的表現遠遜於B基金與C基金,當大盤漲多拉回的短暫休息,市場回復多頭趨勢、進入第二段漲勢時,A基金會落後補漲,加速追上績效領先的B跟C基金。這種「落後補漲」的樂觀預期,對不小心買到A基金的投資人,似乎是帖非常具有療效的安慰劑,因為它能夠帶給投資人無限的希望,認為雖然目前手中的基金表現不佳,不過因為聽說基金會有「落後補漲」效應,所以不要放棄目前績效不佳的基金,應該繼續擺著跟它拼?
根據我一貫的科學投資主張,基金究竟有沒有落後補漲效應?口說無憑,我們不妨用實的際績效來做檢視。
步驟1》彙整某段時間市場表現
首先,既然有所謂的「落後」,就表示在某一段時間,該市場(本文先以「區域」型為例)的表現與其他對照者相比,績效較為不佳,所以第1步,就是先彙整某一段時間的市場表現,才能比較出誰的表現較佳、誰的績效落後。在時間上,我們就設定為本波多頭啟動的第一段-「自金融海嘯低點至2010年上半年高點之漲幅」;至於績效評估,我們就以MSCI相關指數於此時期的漲跌百分比來對照,結果詳見圖1。基本上只要當時勇於進場,無論是哪一種區域型基金,投資人都能獲利(再爛都有72.2%),只不過績效表現差異頗大而已。
▲兩次低點入場,成熟亞太市場表現都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