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術3:社區已成立都更籌備處,未來真的會都更!
正解:若無都更事業計畫書,八字沒一撇!
都更的程序很冗長,不管到了哪一個程序,都可以說「正在進行都更」,只不過真正的都更短則10年,長則20、30年,即使真的成立都更辦事處,也不見得能順利都更。
▲都市更新流程繁複,實際成功時間10∼30年
伯特利都更開發機構總經理何建智指出,坊間常見「都更自治會、都更辦事處、都更築備處」等單位,只要有看到這些招牌就可以確認該社區有人在推動都更,推動者有可能是建商、地主、社區主委或是營造商等。如果考慮投資這樣的房子,更應該走進這些都更辦公室去要求看「都市更新事業概要計畫書」或是「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書」,再搭配地籍圖確認該社區已經被劃定為都市更新單元。
如果相關人員拿不出上述的文件,就要小心這只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八字根本還沒一撇。
話術4:屋主跟建商談好了,未來一定可以分回50坪!
正解:「分配比率」非「分配面積」,一切以政府核定的面積為準!
如果都更進度較快,有可能屋主已經與建商談好未來的分配比率,例如房子蓋好後,每一坪換回多少面積,這就是所謂的「權利變換」階段。
不過,如果屋主告訴你買這一戶,未來一定可以分回50坪的話,就要請他拿出白紙黑字的具體證明,否則屆時有可能面積縮水,也求償無門。
在都更過程中,建商或代理實施者(營造廠、建經公司等)承諾分回給原屋主的是「分配比率」而非「分配面積」,例如,A戶分回建築物總樓板面積的1.2%、B戶分回總樓板面積的1.9%。
但是最終正確會分回多少面積,則還是要看政府單位最後核定發布實施的面積而定。
舉例來說,有可能建商送件的都市更新事業計畫與設計圖上的是面積1,000坪,但是政府的審議委員會最後裁決才核發800坪,屆時可以分配回來的面積就會縮水2成,原先預計分到50坪者,可能僅能分回40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