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晚上10點,在高爾夫球練習場打完5盒球的Sillen,正準備回家,手機突然響起:「喂!我是阿邦,我剛加完班,待會兒想吃消夜,要不要一起來?」聽著電話那頭同學疲累的聲音,Sillen背著球袋、邊走邊回話:「我剛打完球,有點兒累,要回家睡覺了,下回吧!」
今年31歲的Sillen,大學念工業工程系,同學很多在上市櫃電子公司上班,拿出來的名片都很稱頭,像打電話約他吃消夜的那一位,是某上市手機大廠的研發工程師,薪水、分紅加配股,年收入早已突破百萬元。而Sillen卻是7年換了5個工作,現在只是一家小電子公司的小業務專員,不論職稱或工作內容,在同學間只能算是小角色。
沒有富爸爸,靠助學貸款念大學
提早理財,讓他拉大財富差距
若論薪水,月薪6萬元,就算把太太的薪水加進來,家庭月薪也只有10萬元。比起幾個在一線大廠、已經當到小主管的優秀同學,這個不喜歡加班、嚴拒「爆肝人生」的年輕業務,只能算是中等。可是,如果比資產、比身價,那就不同了。
學校畢業迄今,他已經靠自己的存款在桃園、中壢一帶買下10間房子,每月租金收入已超過本業的薪水,連同2011年開始「存」的股票,總計扣除銀行房貸後的淨資產已逾600萬元,在同班同學中穩居第一,資產金額比第二名至少高出1倍以上。
理財成績單為什麼比同學好這麼多?是有富爸爸可以靠嗎?錯!出身農家的Sillen,在家族中雖是長孫,不過,家庭經濟只能算是小康,念私立中原大學的學費,甚至是靠助學貸款借了48萬元才完成。
對於理財,這個學工業工程的上班族強調:「說穿了就是一種習慣、一種觀念,我只是觀念對了而已。」是什麼觀念對了?他說有2個:①提早規畫、②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