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變了!過去,台灣是亞洲國家「高經濟高成長」、「高貿易順差」的代表;但是,去年第4季以來,台灣不但連續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下滑(從1.89%惡化到0.36%),甚至比美國經濟成長率都低(3.0%,2.2%),今年前4月出口年增率的跌幅甚至創亞洲鄰近國家第1。
台灣出口為何不振?有產業因素,也有區域經濟背景,但是,近半年新台幣升值超過5%、近2年相對亞洲主要貿易競爭對手貨幣呈現全面升值,恐怕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原因之一。逆勢而為的新台幣匯率,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民主黨上台後所貫徹的「強勢日圓」政策,結果是讓日本經濟成為去年唯一陷入負成長的OECD國家。
▲新台幣相對韓元、泰銖,近2年呈升值走勢
▲強勢台幣使台灣進出口總值快速滑落
大部分內需是為了支持外銷
出口仍是台灣經濟命脈
在台灣,有人主張強勢台幣可以帶動內需消費,央行應該放手讓新台幣升值,讓台灣能轉型為內需型經濟,如此就不會過度依賴外銷。事實上,台灣內需占GDP比重已逼近6成,和日本相仿。可是,台灣是個小型經濟體,內需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支持外銷。
從進口金額看,消費品占台灣進口總額極低。主要進口項目是農工原料和資本設備,這裡面大部分的最終需求並不是為了台灣的內需。舉例像能源,根據能源局統計,能源消費最大宗是工業需求,占比超過一半。而台灣大部分工業生產並不是用於滿足本地需求,乃是為了支持占GDP規模達65%的出口,相較之下,美國出口占GDP的比重僅14%,因此,美元大幅升值可以提振美國經濟,台灣卻不能如法炮製。
▲台灣進口主要供應工業需求,而非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