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利率時代下,標榜著高配息的債券基金,特別能打動人心,尤其有些債券基金可以「每月配息」,讓人有基金每個月都在賺錢、先領息先賺到的感覺,因而引起投資人爭相認購。
根據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的最新統計,3月份配息型債券基金規模增加了75億7,300萬元,單月增幅高達13.18%,遠遠超過累積型債券基金的增幅3.57%,可見配息債券基金的「吸金」力驚人。
但從債券的獲利來源來看,主要有3個,一是發行債券者支付的利息,二是債券價格的上漲,三是匯率的升值,所以,只要是投資標的相同的債券基金,不管配不配息, 績效其實是一樣的。
那麼,國人偏愛配息型債券基金的行為錯了嗎?以下就從投資債券基金常見的3個迷思做分析:
迷思1:配息率愈高愈好?
正解:配息率愈高,代表債券基金的信用風險愈高
債券配息率與債券違約風險有關,風險愈高的債券,就需要支付較高的利息給投資人,做為違約風險的補償。簡單來說,通常配息率愈高,就代表該債券違約風險愈高;反之,配息率愈低的債券,違約風險就愈低。
所以,投資人會看到像美國政府債券基金的配息,比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高收益債券基金(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的配息都來得低。
因此,在看債券基金的配息率時,投資人就要認知到,選擇配息率愈高的商品,你所承受的風險也就愈大。
▲配息率愈高,風險相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