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實應變》
積極接商演、客製化表演
滿足觀眾,保障團員收入
問:用5年時間執行這個專案, 紙風車提升了哪些能力?
答:我覺得面對社會的能力增加了。常常有人說自己的藝術很偉大,做出來的東西觀眾看不懂,是因為你們太蠢。紙風車不會這樣子,是要從觀眾這邊出發。走遍全台灣之後,這個體認更深,因為每個觀眾的需求都不一樣。
我們因此發展出兒童的紙風車、青少年的紙風車、老師的紙風車、老人的紙風車、弱勢團體的紙風車。讓藝術的種子,放進每個不一樣人的需求,去做發揮,讓表演變得客製化。
問:319工程結束,接下來的挑戰和壓力是什麼?
答:現在我有一個壓力就是,因為演出減少,演員的收入會被影響,一個演員1年時間就這麼多, 以演出場次計費,舞台劇的演員演兒童劇,你覺得一場應該給他多少錢?大學畢業演一場2,500元,1 年演100場,收入25萬元,1個月大概2萬元。整個團隊1年減少80 場演出後,意味會有1/3到一半的演員,演出收入1年會少掉快10 萬元。所以,我要努力爭取更多演出,不是因為劇團需要,而是因為演員需要,要讓這些可愛、征戰台灣319鄉鎮的年輕人能繼續演下去。
事實上,20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創造劇團營收的可能性,為什麼?因為劇團成員從剛開始的6個人到現在的50人,我們堅持過年一定要發年終獎金,還給團員工作獎金,每年預算個人年薪至少是14個月,這樣做是為了要讓他們在這個工作上努力的價值獲得肯定。
另外,是要給他們的家庭、爸爸媽媽放心,因為在這個地方工作是有成長空間的。否則,如果你做3年,薪水都一樣,父母親就會很有意見,難道做藝術工作就一定要苦哈哈的?對不起,這事情對我來講、對年輕人來講不公平。
你希望一個人在劇團待多久?我希望他可以待永久,這是我的基本架構,在這個基本架構下,人會長大,30歲的時候會不會想買車?結婚?買房子?我要讓我的同仁在這個地方可以永續留下去,就必須建立一個機制。
問:所以你們接很多商演,不怕被批評?
答:2002年紙風車就被「嫌」演出的藝術性不夠,所以沒拿到當年度文建會的補助經費。我不服輸,所有記者都問有什麼影響?我都說「沒有評論、沒有抱怨,自己想辦法。」
那一年,我們婚喪喜慶都做,百貨公司週年慶、幼稚園畢業典禮、化妝品發表會等商演,為了活下來,什麼事情都做,1年演了80∼ 120場。
紙風車其實是一個奇葩,在創團的時候,李永豐和我就跟大家說, 我們是一定要賺錢的,藝術工作一定要賺錢,不賺錢憑什麼讓後面年輕人可以跟著加入?紙風車不會把藝術價值的東西放在我們的前面, 我們會把觀眾的感受放在我們前面。
我們不怕被學院的老師打槍,會從各種不同的觀點去思考事情, 紙風車有個慣例叫做「no more complain」,什麼事都不准抱怨, 因為抱怨沒有用。
你說做藝術很辛苦,那就想辦法賺多一點錢讓自己快樂一點,你說環境不好,說實在話,20年來都一樣。
對我們來說,核心的東西就是, 讓觀眾進到藝術裡面是很快樂的, 就這麼單純,但這和學院的藝術價值確實有衝突,可是孩子的笑容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