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提出319工程的構想時,朋友多指他:別肖想!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祕書長于國華當時也曾反對,甚至認為這個計畫注定失敗,因為活動焦點太多,分散在319個鄉鎮,「辦活動要是沒有一鼓作氣,長期抗戰會累死人的!」
等到319工程計畫上路,發現有80%鄉鎮完全沒有獲得捐款,于國華於是發起一個「三一九零零」計畫,就是每個人捐3萬1,900元, 讓每個鄉鎮獲得100元的捐款,而且捐款者的名字會登上每次表演時的感謝榜上。結果,這個計畫吸引了10多人參加,成為一個小型俱樂部,共為紙風車募進50萬元。
于國華指出,紙風車劇團的向心力很高,只要決定要做什麼事,就一定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表演藝術
演出愈多,成本愈高
他也認為,做表演藝術很辛苦, 只有可以重複賣版權的藝術,收入才會高,因為不用一次又一次的親自演出。相反地,像紙風車這樣真人演出,反而會產生演愈多、成本愈高的問題,所以更需要大眾的捐款支持。
長期觀察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的于國華分析,「紙風車」雖然不是國內營收最好、知名度最高的劇團, 但絕對是多角化經營最成功的劇團。不但技術、表演、紀錄片等子團體相當豐富,而且向心力高,這讓紙風車有能力去推動319工程這樣大型、長期的公益藝術表演活動。
于國華指出,過去大家對兒童劇的印象就是,一群大人裝扮成小孩,演戲給小孩看,可是紙風車不是這樣,做了很多跟兒童劇團沒有關係的活動,演戲時還會有很多台上台下的互動,很多專家就會覺得這是同樂會,不是兒童劇。
至於紙風車為了賺錢,讓員工有更好收入,被學界、藝術界撻伐說藝術性不夠。于國華認為,純藝術家是以自己為核心,想表達內心的想法而不受外界影響。但是紙風車如果要營利,必須讓觀眾掏錢買票,劇作就必須要讓觀眾接受,這樣的挑戰更大、角度更廣,因為觀眾的口味是多元、多變的。
「創作者的多元價值,才是改變社會文明的力量」于國華說。紙風車把藝術訴諸於市場的挑戰跟風險比一般藝術家的挑戰更大,因為你想擁抱觀眾,觀眾卻不一定埋單。因此,藝術和商業之間不該有絕對的劃分,大家應支持紙風車以藝術去擁抱群眾的勇敢。
小檔案_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祕書長、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經歷: 民生報活動企畫組主任、學學文創志業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