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策會的統計,至今年第2季為止,台灣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口已達609萬。這些人或許因為怕無聊,或是有資訊焦慮,在撥打和接聽電話以外,幾乎隨時都低著頭,不是用WhatsApp、Line傳簡訊,就是上Google查地圖或在Youtube看影片。
但這看似高頻率的上網行為,非要用8、900元的「吃到飽」行動上網費率嗎?其實不一定,因為行動上網計算費用的關鍵,是資訊的傳輸量,而不是次數,所以筆者這次就以大家常用的通訊軟體、常做的上網活動進行實測,並整理出以下步驟,教大家計算資訊傳輸量的方式,並依自己的使用行為,選到最划算的上網方案。
步驟1》了解各家方案上網費率與傳輸量
行動上網計算費用時,不是算使用次數和時間,而是傳輸量。從各家業者的上網方案來看,傳輸量都是用「MB」為單位。但你用行動網路把資料傳出去或下載回來,業者的計價單位是封包數或KB,所以要計算你用了多少傳輸量,就要把你可使用的MB換算為KB或1封包,而換算方式如下:
1MB=1,024KB=104萬8,576byte=8,192封包(1KB=1,024byte=8封包)
像中華電信150方案,可傳輸量60MB,因以封包數計價,故換算後為49萬1,520封包數;而台灣大哥大100型方案,可傳輸量15MB,是以KB計價,故換算後為1萬5,360KB。
小提醒:由於台灣大哥大以1K B為最小計價單位, 當傳輸不滿1 K B(1,024byte)時,會以1KB計價;中華電信及遠傳則是以1封包(128byte)為最小計價單位,不滿1封包時,會以1封包計價,基本上,以封包計價會比KB計價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