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戴勝名,從小跟務農的阿公阿嬤住,16歲開始在加油站打工,20歲前存了30萬元,大學一畢業,同學還在玩耍,他已經找到工作,進入中華映管擔任副工,月薪4萬2,000元,平均存3萬5,000元,儲蓄率高達8成。
雖然存錢比率高,但他不滿足,3年前在理專建議下,買了群益創新科技、施羅德能源、富蘭克林亞洲成長、富蘭克林拉美等4檔共同基金。理專當時說服他的理由是:「這也是存錢,而且比你存在銀行、郵局來得好!」他想想,也對,所以先單筆投資、再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8,000元,希望靠基金能夠賺更多。沒想到去年受到歐債風暴波及,他手上的基金平均報酬率虧損超過10%,他只好先停扣,再思考如何解套。
持有基金多達7檔,績效卻變負數
待股市平穩後,他考量還是得靠投資加快存錢速度,於是參考之前理專的邏輯與過去績效,再開始定期定額投資,買進群益創新科技、群益印巴、群益東協、群益華夏4檔基金,每檔基金每月投資3,000元,結果,現在全部基金合計投入49萬元,累計報酬率-7%。
每當想起辛苦存的錢,竟然因為積極投資變少了,心就像在滴血,愈存愈沒信心,原本打算2年後在關西買棟300萬元中古透天厝的計畫,現在想想,這個夢想恐怕得因此延後了。
像戴勝名這樣用50萬元買了7檔基金,碰到股市重挫、手上基金報酬率變負數,就馬上停扣的投資人不少,他們為什麼努力投資,資產卻不增反減?《Smart智富》月刊特別邀請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賴霓薽和方士維,針對戴勝名努力投資卻虧錢的問題進行健診,發現他和大部分基金投資人一樣,存在以下3大迷思:
迷思1》投資不做功課,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