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媒體報導,某家企業今年獲利相當突出,可以賺一個股本。證券公司為了服務客戶,也紛紛將獲利超過一個股本的公司,整理出一份名單供投資者參考。這些舉動所隱含的意義,就是只要公司可以賺到一個股本,就是不錯的投資標的。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有些公司的每股盈餘(EPS)很高,不一定是這家企業很會賺錢,而只是股本很小而已。
坦白說目前經濟景氣不是很好,企業可以獲利就已經算很不錯了,更何況是可以賺到一個股本。確實是這樣,能賺一個股本的公司固然不錯,我只是要提醒讀者,有些公司雖然獲利不到一個股本,不過獲利能力卻可能高於賺一個股本的公司。企業的獲利能力,應該看的是股東權益報酬率,而不是EPS,因為股東所投入的總資金是股東權益淨額,股本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所謂賺一個股本就是每股盈餘10元,因為台灣股票的面值是每股10元,所以若一家企業發行1億股,那麼這家企業的股本就是10億元。假若這家企業的稅後淨利為10億元,獲利金額跟股本都一樣是10億元,所以每股盈餘10元,一般稱這種情況為賺了一個股本。
這樣的說法隱約在告訴投資者,公司投入10億元的資金,賺了10億元,投資報酬率為100%,實在是太厲害了!然而會有這樣的看法,就是沒有弄懂財務報表的股東權益。股東權益包含了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以及其他調整。股東權益的淨額才是股東投入的總資金,而股本只占股東權益的一部分而已。只有在公司剛成立,股東權益淨額才會等於股本。隨著企業的經營,會有部分的盈餘留在企業再投資,這些保留盈餘不一定會轉為股本,但仍然屬於股東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