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2》歐元區PMI指數
可領先反應中國出口表現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在8月份來台時就曾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8成的原因是因為內需急速降溫,主要原因是「高力度的全方位政策緊縮」。
從第2季以來,中國央行已兩次調降利率和存準率,加上照9月份發改委批核這人民幣1兆元基礎建設的態勢來看,中國政府已經做好動起來的準備,就等新領導人順利接班後付諸實踐。
另外2成的原因,則是出口降溫,無法再做為主要的經濟成長貢獻。因此,想要在第4季看到中國基金有好表現,還得觀察另一項指標,就是占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近3成的出口,能否在第4季出現回穩的跡象。而最重要需觀察的指標,就是被視為景氣和出口領先指標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截至8月底為止,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降到47.6,創下3年又5個月以來的新低。顯示中國出口仍在持續降溫。
不過與其追蹤中國的PMI,不如再往前方看,楊惠元分析,歐洲跟美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是中國出口的領先指標。一旦最疲軟的歐洲需求能回穩和增溫,中國將尾隨而上。而歐洲研究機構Markit所發布的歐元區製造業PMI已經從7月的44回升到8月的45.1。
若歐洲的這個領先指標能繼續目前的態勢,持續回溫,中國出口回溫就指日可待,另一塊經濟的絆腳石就可望也被移開了。
一旦交班態勢不明所造成的政策空窗被解決、加上出口回溫,中國股市就可望在第4季時,終於上演「睡牛翻身」,悶了2年多的中國相關基金投資人,也終於可望解套。
還沒上車的投資人,若看到「18大順利在10月召開」、「歐元區製造業PMI 9月持續上升」這兩項代表利多訊號,就可以考慮逢低進場中國基金,迎接回升行情。
▲過去1年中國基金績效前5名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