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新藥投資價值 得看富爸爸、未來淨值
生技類股的投資,較之其他任何產業,都更加困難,所以投資前,如何建立評價模式及「由外而內」的操作依據,便是參與的關鍵,在此筆者提出幾個重點供投資人參考。
首先,要了解公司所屬供應鏈的位置,若從附加價值的角度排序,分別為新藥開發、生技服務業、原料藥、醫療器材與製藥等,不同位置評價的模式,追蹤的重點也有不同,比如說,原料藥、醫療器材與製藥、醫美和健康食品類等等,適用本益比的評價方式,至於合理本益比怎麼給,成長性、獨占性都是考量的重點,至於位於最上端的新藥開發,倒是有點像「營建業」的評估思維,怎說呢?用「未來的淨值」作為目標價的設定,不過前提是必須進入第3期臨床,才能顯現投資價值。
就國內新藥公司來說,目前大多處於只有一支新藥開發,開發完成後以賣出專利授權為主,後續再依銷售狀況抽取權利金,前面的部分便是最大收入來源,但是屬於一次性認列,對於股本小的公司貢獻獲利可觀,且新藥享有15∼20年的專利期,獨占性高,授權金也昂貴,動輒十幾、數十億元,當出售成功將使淨值暴增數十倍,這如同建設公司賣出新屋的認列一般,至於依銷售抽取權利金的部分,雖是細水長流,但金額反而不大,就像餘屋出租的收入,通常能夠支付接下來的研究費用就算不錯了。
或許這種和營建業一起評價的比喻方式,有人會認為貶抑了新藥公司的價值,我只是用這種比喻讓投資人更能理解,並作為評價的參考,別忘了花費數億元的新藥開發,一旦成功,報酬率可是十倍、數十倍的回饋,但是一次性收入的特性,自然不宜用本益比的觀念看待。
由於一支新藥的開發,縱使到了臨床第3期,距離完成仍有極多變數,原本這個領域的投資,以專業的生技創投較適合,如今國內在政策上提早讓這些相關公司掛牌上市櫃,開放一般散戶投資的管道,但在專業知識缺乏的情形下,我要提醒投資人,股東背景(富爸爸)、籌碼(股東的信心)、新藥內容及營運模式,應作為是否投資的關鍵。
(stock_smart@bwnet.com.tw)
▲智擎掛牌股價狂飆 上櫃3週直奔202元
小檔案_黃嘉斌
現職:專業投資人
學歷: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
經歷: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荷銀光華投信基金經理
著作:《操盤人教你台股大循環操作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