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投資人而言,預測黃金未來的價格走勢不僅困難,且極有可能會徒勞無功。無論黃金價格已上漲了多少,一些投資人似乎都堅信未來黃金價格還會有進一步升值的空間,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黃金價格正面臨泡沫化危機。究竟要如何估算黃金的合理價值?黃金在投資人的投資組合中又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呢?
焦點1》合理價值
難以估算但不容忽略具備良好通膨避險功能
相對於農地或配息型股票等其他生產性資產,黃金缺乏了一些能夠拿來衡量其價值的基本要素,因為持有黃金現貨並無法創造額外的現金流量,也不會產生利息或股利,因此我們無法對黃金未來的現金流量進行預測或貼現。但即便黃金的價格難以估算,許多投資人仍對黃金的投資價值抱持高度興趣。雖然,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認為各國央行傳統上仍會繼續持有黃金,但事實上黃金並非貨幣,而一般的投資人會持有黃金,則主要是將之用作為避險保值工具,在尾端風險(發生機率低的極端事件,也就是常聽到的黑天鵝事件)如股票遭到大量拋售或惡性通貨膨脹等事件發生時,投資人便期望黃金能夠發揮避險功能。
倫敦貴金屬市場協會(LBMA)所提供的黃金價格數據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倘若我們將自1973年以來黃金的價格走勢與美國股票市場及通貨膨脹率進行比較,我們可清楚觀察到黃金價格與通貨膨脹之間呈現正相關性,並且與股票市場之間則呈現負的關聯性。
在這段期間當中,有兩個時期黃金明顯展現了上述的特徵。在1973年美國S&P 500指數下跌約15%,1974年則是又更進一步下跌了26%;但另一方面,美國的通貨膨脹則由1972年的3%增加至1973年的9%,而在1974年又進一步上升至12%。在同段期間中,黃金發揮了相當好的通膨避險功能,黃金價格於1973年上漲了73%,在1974年的單年漲幅亦高達66%。另一個明顯的時期,則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黃金也展現了其在尾端風險發生時的避險作用,S&P 500指數於2008年下跌了38.48%,而黃金價格則在當年度上漲了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