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營運2個月險撐不下去 靠友人傳經營訣竅闢生機
省下土地租金,沒有經驗、手上只有5萬元經費的楊儒門,靠著人脈和衝勁就開市了。
一開始,從4位市集工作人員、到20多位擺攤農友,都是「友情相挺」,也就是每週2天的營運與人事費用全都「自掏腰包」,而那僅有的5萬多元經費,光拿來租20 個帳篷就幾乎用掉一大半,還去請了樂團來現場演唱造勢。可是,進「篷」的消費者愈來愈少,接著農友、工作人員也開始退出。「我們自己也去找農友,但很難,因為大家對這個的概念很低,人家根本不知道你是在幹嘛。」最慘時,參與農友只剩下8人,才營運2個多月,市集就已經快撐不下去。
楊儒門表示,當時也認真想過是不是該收掉,認賠算了?不願就此被打敗的楊儒門心想,要解決錢不夠用的問題,「不如去找人捐款!」這麼想的楊儒門,找上一位經營公司有成的友人,但這位朋友拒絕捐款,楊儒門不放棄,改而請他傳授經營的方法,「他告訴我3 點,一個是成本概念,二要有收支表,最後要有對未來的展望。」
聽完後,楊儒門馬上檢視市集的支出項目,第一個請樂團唱50分鐘就要3,000元,效益有限,但對財務卻是一大壓力;其次是,帳篷等硬體設備,2個多月的租金已可以買新的,此舉節省了不少開支。
省錢之後,要如何吸引人潮呢? 他們就用市集廚房來取代樂團,讓農友們運用自家農產品來下廚,既不用多花錢,又能吸引消費者,增加購買意願,一舉數得。
學會建立收支表後,對於成本更有概念,不僅設備和材料是成本, 人事、時間也都是要考量的成本。經過2個多月的磨合,248農學市集就從原本的虧損狀況,達到損益平衡。「也是有了成本概念以後, 我們也慢慢知道要如何幫助農友去行銷,因此參加的農友也就愈來愈多了。」楊儒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