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基金獎的基金一定是年度績效冠軍嗎?買這樣的基金肯定會賺錢嗎?抱走2013年「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的得獎基金又有哪些特色?針對這些問題,《Smart智富》月刊特別訪問評審團成員: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評審團主席)、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李志宏、淡大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林炯垚,解析本屆贏家的獲獎原因,並告訴你以下挑選基金的3大訣竅:
訣竅1》「平均勝率」高,何時進場都好
邱顯比/「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評審團主席
2013年「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全部21個獎項, 僅4檔基金連續得獎,並有兩個獎項從缺。這些得獎基金不一定是明星基金,績效也不一定是單一年度冠軍,可是這些基金的1年、3年、5年績效都穩定維持在前25%。為了確定得獎基金的績效真的「夠穩定」,今年評審特別增加一個挑基金的指標:「平均勝率」(batting average),得獎基金的平均勝率必須優於組別平均。
為什麼要看「平均勝率」?這個指標要怎麼用?簡單說,平均勝率是計算基金經理人在指定期間內,每個月打敗指標指數的機率,勝率愈高表示基金每個月績效一致性愈高,不會出現在特定月份績效是第1名,隔1、2 個月績效就落到後段班。邱顯比指出,不同投資標的基金的平均勝率數據會不同,但是,關鍵在於好基金的平均勝率應該要高於同類型基金組別的平均值。
為何今年要新增這項指標?邱顯比表示,「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在評選時要看1年、3年、5年績效, 不過,只看年度績效,無法避免以下問題:一檔基金是否從年初到年尾表現均維持一定水準?是否為了拼年度績效只在下半年全力衝刺?由於績效一致攸關投資人權益,為了讓投資人不論在哪個時點進場,都能買到操盤績效穩定的好基金,今年特別增看這項評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