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股票的日子裡,我天天都會作帳來檢視自己是賺錢或賠錢;我曾連賠52天,也有連賺36天的紀錄。若在賠錢時還企圖加碼或加進更多的本錢,那連續賠52天,全部家產都賠光了。
我每天晚上計算自己持股淨值時會發現,在股票發動漲勢時的前兆,就是手上的股票淨值已經由負往上升;在股票發動跌勢時的前兆,就是手上的股票淨值由正往下降。所以用手上持股淨值的增減,來決定要加碼或減量,是很好的資金控管法。
有次在雜誌上看到有33個股市專有名詞,上面寫能夠回答其中30題以上的才是股市高手,裡面有:MACD、DMI、KD、RSI等等, 我發現自己竟然連一題都不會;還有某本股票雜誌裡大師專欄經常洋洋灑灑數十頁,介紹100多檔推薦股票的基本面資料,這不可能是他親自花時間去整理的,一定是團隊的研究結果。
這讓我想起有很多讀者問我,是先買股票再研究?還是先研究好了再買股票?我認為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功夫研究。但要研究的不是那33個英文技術指標, 或是1,000多家公司的業績到底誰好;像我一樣不懂英文,不會技術指標,不懂產業趨勢和基本面的, 你們可以學我,找到一種從觀察價格變動,就能讓自己賺錢的股市買賣操作法,去複製它。
像是股票在突破箱型時去追強, 在箱型上下遊走的股票就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補;找出兩檔走勢相近的股票配對換股,或是賺除權息行情等種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