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先生最近收到理財專員電話,說銀行最近推出一檔「100%保本、到期最高配息10%」的人民幣結構型商品。聽到「最高配息10%」,盧先生眼睛亮了起來,真的有這麼好康的商品嗎?是否潛藏一些理專不願明講的風險?
財經部落格「無責任投資論壇」版主、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提醒,人民幣結構型商品是衍生性商品的一種,絕不是像人民幣定存那麼單純,投資人須自行承擔包括匯率在內的多種風險,也不是像銀行理專說的「絕對保本,頂多損失這一段期間的利息而已」那麼簡單。
號稱百分百保本的結構型商品還是有風險,投資前可要做好功課!
就算保證保本,還是有匯損風險
這類型商品到底有哪些理專不願明講的眉角?存款族在考慮進場前應該先搞懂哪些重點?
朱岳中認為,至少要先搞懂以下3種風險:
風險1》人民幣兌新台幣是升?還是貶?
如果存款族本身不會使用到人民幣,只是為了購買這種金融產品獲利,因而要用新台幣去兌換人民幣,那麼先不論商品到期後人民幣兌美元是升值或是貶值,存款族應先掌握到期後人民幣兌新台幣的升貶情況,如果升值,就能賺到匯差;反之,若貶值,同時又得馬上兌換成新台幣,就會產生匯損風險。
風險2》人民幣買賣價差是否過大?
以新台幣兌換任一種外幣,銀行端都會有買賣價差,這價差來自於銀行買入外幣與賣出外幣的價格不同。對投資人來說,在第一次換匯時,若已經以較高的匯價換到人民幣,待申購的產品到期後,換回新台幣時,匯價如果又比其他銀行差,會再吃虧一次、以較低的匯價拿回新台幣,這些隱藏的成本都會吃掉你的報酬率。朱岳中估算,光是來回的買賣匯差,就會吃掉約1%的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