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台灣人每天從食物攝取的塑化劑(DEHP)總量是德國人的3倍、台灣孕婦尿液中塑化劑相關代謝產物含量則比先進國家孕婦高8倍∼20倍!為什麼會這樣?行政院衛生署FDA食品安全與營養諮議委員丘志威表示,從塑化劑到毒澱粉事件,儘管不肖廠商有錯,但也反映了台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如果政府政策和台灣人對食品的期待、習慣不改,將來未爆彈還會一顆顆爆開!」丘志威說。他會如此擔心,因為「台灣人習慣使用塑膠袋、或塑膠碗筷製品,油溫高再碰上塑膠,毒性自然容易釋放。」
丘志威的擔心其實是有學術研究支持的,2007年成功大學李佳璋教授做了一份研究顯示,台灣居家環境的DEHP濃度為全球最高,主要來自木質地板上的亮光漆或防水層、電器使用時電源線升溫使附著在上面的塑化劑隨著灰塵逸散到空氣中,奶瓶、便利商店微波食品的容器,甚至是常用的PVC保鮮膜遇熱後均會釋出。
台灣人塑化劑攝取過高 3方向緊盯食品安全
陽明大學蔡美蓮教授則發現,台灣人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總量,高達每公斤體重33.4微克, 遠超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每人每天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20 微克。
長期累積的習慣要怎麼改?丘志威認為,政府政策決定了業者的營利心態,建議政府應做以下3件事從源頭改變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1.派任食品安全公職人員駐廠: 不僅要進駐食品大廠,還應進駐大型化工廠,監督所有庫存原物料、進出貨關係廠商等。目前台灣衛生署食品監督相關人力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台灣政府食品、藥物相關工作人員平均每人要服務5萬多人,與韓國3萬多人、英國2萬人相去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