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在中興大學畢業典禮發表的演講。他提到,新鮮人剛畢業時,月薪若只有5萬元,千千萬萬不要儲蓄,還要再和爸媽多要2萬元。不儲蓄要做什麼呢? 拓展人際關係。此言一出,除了獲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附和外,多數民眾受訪時都出現難以認同的反應。
後來戴董雖然又在台灣大學畢業典禮改口3萬元以下不儲蓄,但這起風波,讓我想起了和投資相關的議題:「公司到底該不該燒錢投資?」
我們先來複習「自由現金流」這個重要的財務指標。自由現金流是指營業現金流減去投資現金流;營業現金流是公司「本業」所賺進的鈔票,投資現金流則是公司在「投資」上所花的錢。若自由現金流小於0,代表這家公司本業賺的現金入不敷出,處於「燒錢階段」。
這件事和戴董的「借錢拓展人脈」論點,其實是相通的。我們該不該借錢來擴展自己的人脈呢?那就必須問個實際的問題:「這些花錢拓展的人脈,未來能否為我賺進更多的錢呢?」若答案是否定的, 這就不是一筆好的投資。
同樣的,公司是否該長期燒錢在投資上呢?那就要看這些燒錢投資的資產,未來能否為公司帶來實質的獲利。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首先是瓶蓋廠宏全(9939),2002年∼ 2006年自由現金流持續流出,主因宏全為了衝營收而不斷擴廠,此時為所謂的「投資期」。
2007年,宏全的自由現金流終於轉正,因為擴廠腳步放緩,營收仍持續成長,造成了接下來3年的榮景,即所謂的「收割期」。
我們再從損益表的角度來看。宏全的營收2002年∼2006年持續高速成長,但淨利卻沒有起色,主因公司仍處於燒錢的階段,毛利率也持續往下。但2007年擴廠的腳步放緩後,宏全的淨利即飛速成長,EPS(每股盈餘) 也從2007年的1.5元飆漲至2010 年的5.24元。
再來看一個反面的例子,力晶(5346,於2012年12月下櫃, 股票停止交易)是台灣4大「慘」業之一DRAM的翹楚,2002年∼ 2006年處於大量燒錢階段的「投資期」。但與宏全不同的是,力晶2007年起不是走入「收割期」, 而是走入「陣亡期」,自由現金流持續流出。
力晶為何會邁入陣亡期呢?從損益表可以找到答案。2006年以前力晶處於「投資期」,每年把現金投入到資本支出,營收高速成長。但2007年起營收連3年衰退,且3 年全都賠錢!前面燒掉的錢不但無法帶來獲利的果實,反而讓公司陷入虧損。
為什麼同樣是燒錢,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投資人該投資大量燒錢的公司嗎?我們整理了3個重點:
重點1》產業應長期向上並持續競爭優勢
公司可以燒錢,但未來要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獲利。只有當公司所屬產業長期向上,且公司擁有長期競爭優勢,這些燒的錢才有機會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