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匯市場, 有一類貨幣被稱之為「商品貨幣」(Commodi tyCurrency),這些國家都是典型的原物料出口國,其原物料出口占國民生產總額(GNP)很高,因此原物料市場需求、價格變動都會影響到該國貨幣走勢。
一般來說,只要該國重要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需求增溫、原物料價格上漲,該國貨幣相對美元就會升值,同時因為原物料出口刺激該國經濟成長,引導利率走高,進而吸引國際資金流入,又將貨幣價格推高。在這樣的經濟循環下,商品價格自然成為該國貨幣最重要的先行指標,且會影響市場對該國匯率的預期。
前述「螃蟹貨幣」都是屬於商品貨幣,過去幾年拜中國原物料需求大增之賜,包括原油、鐵礦砂、銅、鋁到農產品、糧食全部都大量從國外進口,使得這4個對中國大量輸出各種原物料的國家,不但經濟穩步走高,貨幣相對美元普遍走強,更吸引大量外資駐足,尤其是澳幣。
在金融海嘯肆虐時,澳幣兌美元匯率最低曾跌到只剩0.600,但隨著歐債風暴、美國接連實行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澳幣匯率在2011年7月漲至1.108。不過,隨著過去3個月美元大升,澳幣匯率又跌到0.920附近,一些外匯分析師看衰澳幣到年底前還會再貶,預測會向2010年5月第一次歐債風暴爆發時的低點0.800附近靠攏。澳幣不看好,是否其他3個「螃蟹貨幣」也會跟著跌呢?要找答案,關鍵得先觀察中國經濟!
【觀察1】短期隔拆利率仍在高點
今年6月6日中國爆發中型銀行瀕臨違約的危機,傳出20多間銀行支付困難,使6月20日上海銀行同業隔夜拆借利率(SHIBOR)最高攀升至13.444%,殖利率曲線斜率轉為負值,被視為中國「雷曼時刻」再現,最終經人民銀行注入流動性解除危機。目前短期隔拆利率(O/N)已回落至3.3%,仍高於平均2.5%的水準。若中國長期出現逆殖利率曲線(編按:通常長期利率要反映時間成本與風險,會高於短期利率,當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稱為逆殖利率,顯示短期借貸風險急遽增高之特殊時刻),會使銀行間出現信用緊縮危機,將會重挫內需市場,導致原物料進口需求大減。
▲7月的逆殖利率顯示信貸危機未完全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