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7月、8月的時候,市場總是忙著上演「除權」戲碼。這麼多年來,我不知年復一年地應邀寫過多少次相關的文章,財經雜誌總少不了得應景一下。不過這次,倒是我主動想在這期專欄中探討,希望在一般性的思維下討論如何選定除權個股外,再以實務上聚焦如何賺取除權期間的資本利得(價差),這種階段性(或稱季節性)的投資,對一般投資大眾與已退休一族,應該是很管用才是。
在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前,要先釐清除權這件事的內涵與適用範圍。
決定除權與否基本上和股息殖利率高低有關,但這是基於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投資為前提,並且假設數年下來,皆能順利填權息。不過,當一檔股票作長期持有,就不能不考慮它的營運、獲利穩定性, 所以產業與公司型態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電信、公共事業、保全、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等,總是被點名成為青睞的對象。也因此一些壽險公司、退休基金等,具有長期現金流入且必須不斷投資出去特性的機構,會鎖定這一族群來投資。
就長期投資者(機構)而言,除權息的股息收入,就是實質收益, 短期的股價波動與實質損益無關, 除非出現類似2008年金融海嘯這樣大的系統性風險,造成企業變現的需求。因此選擇長期穩健的投資標的,是隨時在進行,除權期間有沒有行情並非考量重點,所以是不是「除權旺季」,早就「忘記」。
如果退休一族,身邊有閒置資金能夠以長期為著眼點持有股票,所選標的除了高股息殖利率(建議至少有5%)的條件外,高的扣抵率(愈高愈好)、低股價淨值比(最好不超過2倍)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要素。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所選的標的,至少要檢視過去5年來(若有10年資料更好) 的財務資料,分析這些公司的配息率(前一年度的獲利,在下一年度分配給股東的比率)、損益的穩健度(盡量不要有虧損出現)。
5年通常會涵蓋一個小規模的景氣循環,10年則是會出現景氣大幅修正,如果公司經歷不景氣尚能獲利,才是長期投資的好標的。
2要點短線參與除權息
至於以「短線題材」看待除權這件事的投資者,這也是探討的另一個重點。我會建議將上述的條件擱置在一旁,因為持有股票的期間或許不到一星期,甚至很多人除權隔天便出脫,完全是短線思維,這與長線投資的概念截然不同,當然選擇標的的依據自然不同,在此前提下我會建議從兩方面著手:
1.首先從時機的角度思考,研判市場所處期間屬多頭或是空頭。一般而言,空頭市場不容易出現除權行情,比如2008年、2011年能夠填權的公司屈指可數;其次, 公司處於成長階段(符合成長股定義)也較容易在除權後迅速填權, 不過要釐清一點,成長股本來長期而言股價便是走多,除權是否會加速漲勢,並沒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