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外商壽險公司撤離台灣。2013年7月,宏利人壽宣布出售在台業務給中國信託人壽,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 第9家宣布離開台灣市場的外商壽險公司。
然而,卻有一家外商壽險業者安聯人壽反其道而行,不僅未撤離台灣,反而先在2012年在台購併滙豐人壽,並從去年底到今年增資24億5,000萬元,持續擴大對台灣保戶的服務承諾。
安聯人壽以銷售投資型保單見長,6月新上任的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在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時指出,安聯人壽十分看好台灣的市場,目前投資型保單占安聯人壽新契約保費收入(詳見名詞解釋)99%,在力守投資型保單市占率的前提下,今年還將增加銷售傳統型保單,目標5年內占公司新契約保費收入達到40%。
為何一家過去以投資型保單為主的壽險公司,在此時喊出「轉型增加傳統型保單」的經營策略?難道是台灣的投資型保單市場開始萎縮?
對於外界質疑,林順才說:「不是,光2013年上半年,安聯人壽投資型保單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就超過新台幣200億元,較2012年成長270%,市占率12.3%,比去年增加4個百分點,但我們會喊出增加傳統型保單保費收入的原因,在於發現台灣民眾,買了很多保單, 保額卻不足,我們認為這並不符合保險轉嫁風險的精神,因此2013 下半年開始,希望能增加此一比重。」
台灣民眾的保額有多不足?以2013年的數據來看,台灣民眾投保率達222.97%,代表每個人身上平均有2張以上的保單,但有效契約平均保額卻只有78萬元(詳見圖1),以2012年國富調查公布的每戶負債160萬元來看,保額78萬元連一半也不到。
國人偏愛回本型保單 終身壽險保費高不受青睞
會產生這樣的原因,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彭金隆說,一是台灣民眾把保險視為一種投資工具,喜歡買可以拿回還本金或滿期金的保單,偏好這種類儲蓄的保險,保額自然偏低;二是壽險市場競爭激烈,習慣以保費收入高低決定公司市占率大小,為求高市占率與排名,保險公司傾向賣銷售成本低、保障低、保費一次繳清的儲蓄險與養老險,「能提供保額的傳統型保單,保險公司耗費的銷售時間與成本比較高,保戶要投保,他們不會拒賣,但絕不會是最主力的商品。」彭金隆說。
過去民眾習慣用繳費20年期的終身壽險來拉高保障,只是保費計算與利率呈反比,在低利率環境下,傳統型保單保費愈來愈高,民眾無法負擔,因此林順才建議,其實可以用定期的傳統型保單來補強。
舉例來說,可以用20年期的定期壽險,補足個人壽險保額的不足(以同等保額來看,20年期定期壽險保費約僅終身壽險的1~2 成,但定期壽險到期無法領回), 或是利用變額萬能壽險(編按:即為「投資型保單」),它能彈性調整保額,在年輕、承擔結婚生子買房等重責時,先拉高個人保障額度,轉嫁風險,等年紀漸長、責任慢慢結束,再調低個人保障額度。
名詞解釋_新契約保費收入
新契約保費收入( F i r s t Ye a r Premium,FYP),又稱為「初年度保費收入」,指保險公司該年度新銷售保單,所收到的保費總金額,金額愈大,代表業績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