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新任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按計畫將在2014年2月上任。根據《華爾街日報》調查,在2009年∼2012年間,14位聯準會成員對外發表的經濟預測,準確度最高的就是這位耶魯經濟學博士。她為什麼能準確地推演經濟趨勢?哪些經濟數據指標又會直接影響這位有可能是聯準會100年來首度出線的女主席?
指標1失業率→何時降到6.5%以下?
葉倫能夠獲得歐巴馬總統的提名,美國勞工總會與產業勞工組織(AFL-CIO)的支持應該是重要原因,因為這組織向來是民主黨的鐵票倉。葉倫在今年2月對AFL-CIO的演說時曾提到:「失業率對我來說,不只是統計數據,我們知道長期失業對勞工及他們的家庭破壞力有多大!」葉倫從為人妻、為人母的觀點出發,支持全面就業,自然贏得勞工組織的支持。這樣的觀點未來勢將對聯準會的決策造成直接影響。
依此推測,未來判斷聯準會決策,首要指標就是看「失業率」! 從二戰以來,美國失業率一直有明顯週期,震幅大約維持等距,中間值則在6.5%。這就是為什麼聯準會去年12月曾明言:「聯準會將維持超低利率不變,直到失業率降至6.5%以下(當時是7.7%,今年8月是7.3%)。」由於6.5%的失業率是美國失業率的長線均值,所以,只要低於此數,即可視為就業市場恢復正常,相關貨幣政策自然就應逐步回到正軌。
葉倫既然格外重視就業,預料聯準會縮減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時程將會和失業率目標連動,也就是說等到失業率降低到6.5%或接近此一水平時,聯準會才會動手縮減。若經濟復甦態勢不變,失業率要降到此水準,最快也要等到明年第2季。因此,QE縮減時程勢必應該較市場預期延後。受此影響,美元指數在10月美國財政危機暫時化解後,不但不見反彈,反而再現弱勢。
指標2實質GDP增長率→能否恢復到3%以上?
此外,還要看「實質人均GDP」。美國各項經濟數據,目前幾乎都已越過2008年金融海嘯前高點。可是,實質人均GDP卻還未恢復上升趨勢。相反地,美國的名目人均GDP已經屢創新高。實質人均GDP無法創高,主因有2:1.美國人口從2008年至今的年增率平均約0.7%,也就是1年增加約220萬人,5年來已增加逾千萬人口。按此推估,若實質GDP增長率低於0.7%,可視為零成長, 因為實質GDP增長率追不上人口增長速度,所以人均所得將會下降;2.美國除金融海嘯當年外,每年通膨維持在1.5%∼2.0%, 也就是說,美國若考量人口增長和通膨,每年實質GDP增長率若沒有超過2.0%,實質人均GDP就很難彈升,民眾對經濟成長的果實則會「無感」,進而反噬民間消費,乃至於民間投資動能。
如何拉升實質人均GDP?需先大幅拉升美國實質GDP增長率,至少恢復到3%以上。事實上,葉倫曾在演說時提到:「過去經濟衰退,民眾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都會保持穩定,並不會明顯下滑,這就是為什麼經濟總是可以快速地復甦。但金融海嘯後,民眾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明顯悲觀,這解釋了為何這次的復甦如此蹣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