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瞬息萬變,多空因素交陳。好不容易「美敘戰爭」和平落幕,美國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又急著退場。現在鴿派的葉倫(Janet Yellen)很有機會擔任下一屆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預期將「和緩謹慎」處理QE 問題。不料,稍早美國參眾兩院惡鬥,一度爆出國債上限問題談判破裂,美國政府將關門大吉的離譜事件,真是吹皺一池春水,殃及許多無辜的投資人。
這些意外的市場風暴,其影響要如何解讀?我們在投資上,又該如何因應?記住一個原則—天塌下來有長人頂著,無須杞人憂天。不過若是你家的屋頂垮下來,那就記得一定要跑,否則不死也重傷。
美債問題影響甚大
當局難放任必定有解
當事件的嚴重性大到無法收拾, 那麼往往不會發生。金融海嘯之初,美國房利美(FannieMae)、房地美(Freddie Mac)2家房貸巨擘首當其衝,最終仍安然度過, 但是自私的美國政府錯估了雷曼事件的影響性(誤以為只是樓塌), 以為受傷的債權人只是侷限在歐亞的投資人,對美國本土影響有限, 輕忽的結果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 因此當這把火燒到花旗、高盛這類重量級公司,因為它們「大到不能倒」,所以美國政府不敢坐視不管,不惜狂印鈔票,最終靠全球埋單安然度過;再以最早出現國家債信危機的冰島,發生之時沒人理會,因被視為「別人家的屋頂」倒塌,各國自掃門前雪。但是希臘就不同,連鎖效應會一路波及西班牙、義大利,最後拖垮歐盟的天空,因此各國非聯手救援不可。
從前述邏輯可知,美債問題一定會解決。這話雖說得輕鬆,我們還是必須慎重地分析這一連串事件所產生的微妙變化。
首先,最敏感的資金流動分析。從預期QE即將退場之初,全球股、債同現賣超,僅全球貨幣型基金呈現淨流入。接著一段期間,資金轉往高收益債券,然後也開始回流新興市場債。之後,西歐、美國、日本股票型基金(已開發國家)資金開始呈現流入,然後是新興歐洲(東歐)。及至近期,資金的新去處為日本除外的亞洲股票市場(新興亞洲),特別是台灣、南韓這2個市值規模最大的市場。這整個資金流動的過程,活水來源就是迄今仍源源不絕、持續流出美國債券基金的錢。
再者,從資產配置的觀點去看。當出現結構性調整時,初期先全面賣出,為後續的調整預留空間, 接著配置權值股(西歐、美國、日本)建立基本部位。再來,追求高報酬率的資金往中小型股配置(新興市場)。最後少量資金進行更高風險資產配置—拉美等區域。當資金持續往亞洲區域流入,自然也帶給台股指數向上推升的動能,這股力量會在國際利空因素退去時, 自然發酵出來。
台股加權指數從8月底開始向上攀升,上週更以8,459點最高價躍過前次高點8,439點,進一步深入內涵分析,資金此時又開始呈現微妙的變化,原來擔綱吸納人氣要角的中小型股及生技股退位,金融等中大型股,展現撐盤與醞釀下波攻堅的角色。至於低價、小型股在一陣混亂中曾一度竄起攪局,惟很快地會再屈居末流。資金總是流向最有利的地方,金融股便是此時的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