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漲超過30%的投資標的,你會想到誰?生技?日本?美股?相信很少人會想到「綠能」。畢竟它曾是台灣投資人瘋狂追高、悽慘套牢的代名詞,連帳單都不敢面對,又怎麼可能想到它已改頭換面、再攀高峰?
綠能基金曾在台灣引起搶購風潮,成為受益人數高達數10萬的國民基金;遭受金融海嘯的重創後,從人人追高變成人人套牢,風光不再。
但在忍受數年罵名之後, 綠能基金在今年似有浴火重生之勢,觀察綠能基金主要對比指數「ET50環境科技指數」(以下簡稱ET50),今年以來大漲34.21% (統計至2013.11.20止),所有台灣可投資基金類別中只輸給生技,就連生技的姊妹品「健康護理」也不是對手(今年以來漲32.5%)。
變身景氣循環產業
本夢比回歸本益比
回顧市場大多頭的光景,ET50 從2006年一路狂漲到08年初,之後就隨著金融海嘯一路狂跌,雖然指數在2009年3月、4月落底(約96點到107點左右),卻載浮載沉多時,直到2012年7月25日再次回測海嘯後相對底部後,便一路展開多頭行情,造就53.45%的大波段漲幅(詳見圖1)。
要了解綠能產業能夠脫胎換骨的主因,可從ET50次產業比重的變化窺知一二。
在綠能產業火熱的2006年, ET50次產業主要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為主,兩者合計超過4成,綠能產業幾乎就等於替代能源產業, 也因為當時「能源有限」的題材非常容易打動投資人,太陽能、風力發電享有高貴的「本夢比」,導致綠能基金績效暴衝,因而吸引散戶狂買、一路追高的熱潮。
但細究財報,這2種新興產業當時並沒有穩定的業績數字,仰賴的是政府補助的題材,尤其是環保意識高昂的歐洲諸國,當時對替代能源產業確實大力支持。只是隨著金融海嘯、歐債危機陸續爆發,各國政府缺現金,無奈只能先砍掉跟刺激景氣復甦無關的預算,綠能產業就此一蹶不振。
但在過去一年多來,ET50次產業從需要政府補助的特立獨行產業,轉變成與景氣相關,甚至優先受惠景氣復甦的循環性產業。
所以,目前占比超過4成的產業,早已不是太陽能及風力發電, 而是「環境汙染控制」,也就是包括節能汽車、汽車排氣控制、空氣汙染控制、醫療廢棄物處理、廢車零件回收處理的企業。這些投資類別牽涉到汽車銷售、醫療需求、工廠設廠等,幾乎都和景氣循環直接或間接連動,例如景氣好轉讓企業決定設廠,企業就必須尋求符合當地環保法規的資本投資,進一步推動相關類股表現。
從台灣投資人可購買基金中,我們挑選今年以來績效最佳的綠能基金前5強(詳見表1),細究其持股也能看到綠能產業重視景氣循環類股的跡象。
成立滿25年的木星生態基金, 對比指數不是傳統綠能基金使用的ET50,而是全球指數(FTSE World Index),第1大投資產業是「工業」,比重達53.01%,第2及第3大都是消費類股,合計達25.36%,乍看還以為是全球股票一般型基金。
瀚亞全球綠色金脈基金的投資組合也有類似情況,第1大產業為「工業」,比重達48.6%,消費類相關的有「景氣循環性消費」及「民生必需品消費」合計達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