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公司的主要出資者
可作為掌握企業未來行為的參考
不過,現在亞洲上市公司必須遵循更嚴格的公司治理規定。過去家族企業最讓人擔心的問題,現在已大幅好轉。但這並不表示所有亞洲企業都想洗心革面。聲譽是持久的,人的記憶會長久留存。身為投資人,了解公司主要的出資者總是好的,因為這是了解企業未來行為的最佳參考。
朱:對小股東來說,能否從公司設計的制度或通過的決定,看出經營階層是否重視股東權益?
楊:在亞洲,由於保障股東的法律不夠周全。儘管公司治理規範有進步,但通常形式大於實質。董事會可能看似獨立,但是非執行董事卻常常是CEO的親戚、律師友人,或是業務夥伴。依我長期的觀察,至少有3種合法的做法其實可能嚴重損害小股東的權益。包括:1.有些國家的企業發行最高達20%的新股竟不需經過投票程序,仍屬合法;2.可以透過舉手表決重大事項取得股東同意(這種做法讓短視的CEO可以獲得更多權力,取得更多股東代理人票數,對於像是代表客戶投資的法人,說話的聲音與分量在這樣的表決方式下會變得微不足道);3.在年報公布前一個月讓握有內線的人士將股票炒高。
如果說只有亞洲企業違反規則是不公平的,亞洲有許多上市公司其實是西方企業的子公司。雖然他們遵循的是西方的公司治理標準,但仍有可能採取狡詐的手段。多年來,我們也曾碰過投資在地子公司本身的母集團,想要透過低價方式操控這些國外上市的子公司,作為這些子公司的小股東,我們發現,通常獨立董事根本沒有辦法為股東堅持立場、要求到更好的待遇。
朱:真的嗎?跨國公司可以在母國和在海外有不一樣的嘴臉?
楊:最近消費商品巨擘聯合利華(Unilever)要求調漲其印尼與印度上市子公司的權利金;瑞士水泥業龍頭Holcim對其印度子公司也提出相同要求。但兩個海外子公司的回應態度卻完全不同。印度Holcim的非執行董事要求股東針對該事進行投票;印尼則因當地公司治理法規對股東投票的需求並無相關規定,聯合利華因此能直接調漲。從以上案例可知道,好的公司治理指的是有適切的制衡系統,更細微的層面還包括信任,擁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一定要有良好的信任關係,才能確保公司經營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