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房價連漲多年,賺錢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房價漲幅,預算有限的薪水族到底該如何以划算價,買到心目中最棒的好宅?在房地產界擁有12年經驗、經手買賣超過1,000間房子的房產達人蔡璟柏,集結多年的實戰精華,不談理論、不打高空,將自己看屋、選屋、殺價、談判的技巧全面公開。
在新書《房產達人蔡璟柏教你便宜價買好屋》中,蔡璟柏大方分享自己如何透過房地產人生逆轉勝,並以系統化的買屋教戰,帶領讀者早日用便宜價買到好房子。以下為新書摘要:
多數的房地產專家都會建議,買房子要考量的重點就是: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地段、地段、地段)。我承認「地段」很重要,很多人都很想跟頂新集團的大老闆們一樣住進仁愛路上的帝寶,或是像許多上市櫃的老闆們住在信義計畫區裡的豪宅,無奈的是:口袋就不夠深、買不起啊!
住屋需求10年一變
先評估財務實力才選地段
所以我主張, 買房子應該是「P r i c e 」( 價格) 優先於「Location」(地段),以價格來決勝負。如果你只考慮地段,地點好、路段佳的房子,你不見得買得起,或是只能屈就於小坪數,又可能住不下,何必當一個住在精華路段的蝸居族?這跟背著LV包包,但是每天只能吃泡麵度日的人有什麼差別呢?
很多人買房子會想得很遠,例如未來要生小孩,所以房子至少要買2房;南部爸媽年紀大了,未來可能要接來同住,所以至少需要3房2廳;因為長輩年紀大了,不宜爬樓梯,因此非電梯大樓不買⋯⋯,買房子是人生大事,但是過於「深謀遠慮」,有可能讓你買不到房子,因為你的預算總跟不上房價的漲幅。
我建議不管是自住族,尤其是首購一族,千萬要記得一條金律:「每10年會衍生出一種新的住宅變換與需求」,換句話說,買房子就看眼前2、3年的需要就好,不必考量太長遠以後的空間需求,重點是:先求有、再求好。
舉例來說,你現在40歲了,10年後就50歲了,到時候還能不能爬得動老公寓的樓梯?如果你已經50歲了,現在考慮要換屋,預算考量打算買遠一點、大一點的房子,交通可以靠自行開車來解決,但10年後已經60歲了,10年後是不是還有體力開車,也不一定,搞不好到時候又得換屋,換回醫療院所比較集中的市區。
所以我才會強調:買房子的需求考量不必想太長遠,因為每10年會產生一個新的需求變化,到時再依照當時的需求,再來換屋都來得及。接下來,便來談談自住族群要購屋的3大考量因素:
1.優先考量》口袋深度決定可購總價:若你當下的住房需求已經相當明確,例如小孩從1個變2個、畢業幾年要脫離父母羽翼,出去自立門戶;在某公司上班多年,想要轉租為買,這種自住族群就是依照當下的需求,並搭配自己的經濟實力,來決定買多少總價的房子-買你住得起的、住你買得起的。既然以價格為第一考量,例如手上有1,000萬元預算,在台北市內大概只能買在大同區、萬華區的中古屋。如果你總是到大安區、信義區看房子,誰不知道大安區地點好?誰不知道信義計畫區旁邊鄰近通化臨江夜市、五分埔,環境相當熱鬧?問題是這裡的中古屋就是2,500萬元起跳,根本就超過負擔能力,那就只能放棄對「地點、區域」的堅持,務實一點往大同區、萬華區或北投區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