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台灣大(3045)這檔股票,成本已經是零。投資期限15年,在該公司上市前就買入,經過多年的收益分配,早就把成本領回來了。
台灣在1996年修改電信法,開放電話公司民營,普通老百姓才有當電話公司股東的機會。配合行動通訊技術的突破,手機相關產業從那時候起,一直都是投資界關注的焦點。那怎麼會挑上台灣大哥大這家公司呢?
投資像淘金
必須不斷翻找才有機會
回到當年,車停在路邊,常被併排停車卡住出不來。幾乎沒有例外,都是台灣大哥大客戶臨時停車造成的。觀察一段時間,整個街區,不管是賣衣服、賣吃的,還是通訊行,生意最好的,就屬台灣大哥大這個門店。根據當代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從身邊尋找投資標的原則,這就是明牌!管他有沒有上市,先買再說。就這樣,成為台灣大的股東。
彼得.林區是20世紀最傑出的基金經理,也是最容易讓我們學習的大師。他的投資方法沒有特異功能,也不必比別人聰明,就是勤奮努力,一步一腳印,扎實地賺錢。他從1977年~1990年這13年期間,擔任富達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不管指數漲跌,年年幫客戶賺超過兩位數字的財富,把一個規模只有1,400萬美元、快被裁掉的小基金,經營成140億美元、規模世界大的基金。累積的報酬率高達2,763%,比同一時期的大盤高出2,200%,也是紀錄(數據取自2008年10月《今周刊》專訪)。
跟索羅斯與巴菲特這些同代的操盤人比起來,彼得.林區跟普通上班族最像,就是爆肝工作,他常常加班。但這也造就他不只績效創紀錄,他每年拜訪過的公司、閱讀的年報,也是紀錄。根據他在《彼得林區征服股海》揭露的情報,這位大哥買賣過1萬4,000多檔股票,規模變大以後的麥哲倫基金,持股多達1,400檔。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合起來也不過2,000多家,光看這數量的比較,很容易想像他工作量的龐大。
為什麼這麼累?因為林區認為,證券市場沒效率,要不斷翻查接觸得到的公司,從裡面找賺錢機會。就跟古代人去淘金一樣,若淘洗1,000公斤的沙子才能找到1公克的黃金,而他需要10公克的金子,那就去淘洗1萬公斤的沙子。為了滿足麥哲倫基金的需求,他只好不斷重複挑選股票的工作。
這套方法一點都不稀奇,不斷跟上市公司經營者或發言人講話,其他時間就一直讀報告:公司出的年報、證券公司的研究分析、自己旗下研究員的建議。這些工作只要受過基本的會計跟財務分析訓練,人人都做得來。他與其他基金經理的差別,就是做得比任何人都多。
這樣的人,工作當然不被限制在辦公室裡,除了隨時都在讀的報告之外,就算放假期間帶老婆血拼,也在工作。到了購物中心,除了替太太付錢之外,就是四處看看有沒有新貨入替,哪個商品熱銷,最終就是要導到:哪家公司可以投資!牛仔褲流行,那就買Levis;玩具總動員有搞頭,就加碼玩具反斗城。就這麼簡單,有購物能力的就有能力選股。小弟在台灣運用這方法,就是看到車子被堵,跑去買台灣大,效果也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