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已經很感動了,字幕跑完走出來,發現導演帶著演員在外面謝票,每一位觀眾的眼神當下變得激動,緊緊握著我們的手不放。」馬志翔感性地說。
雖然處處省錢,但在拍片的關鍵場景,需要呈現重要氛圍的時候, 魏德聖與馬志翔卻不會受限於預算做出妥協。
馬志翔說,像是電影後段的棒球場面、動畫,拍攝了許多的鏡頭, 成本不低,但這是電影最重要的場景,一定要這樣拍,「我是導演出身,知道重要性,我會挺他,多少錢都要花啦!」魏德聖笑著說。
「拍電影, 是一個很大的賭注。」魏德聖坦言,投入這麼大的心血所拍出的片子,也會碰到只願意很廉價看待你的眼光,就曾有電視台在開拍前只想以低價預先買入電視版權。這狀況很令人沮喪,但魏德聖「反擊」的方式是,拒絕他、成功給他看、讓他後悔。「我們希望多一點錢卻被打回票,最後我們死都不賣,因為我就是敢跟你賭,現在賣給你這樣的價格你不買,等將來我中了,2年後電視版權,賣你3倍價!」魏德聖說。
市場不能輸》
中國難獲利
轉攻日本、美國市場
近年,國片跟投資方談獲利,除了本土票房收入外,另一個很大的收入來源,就是把電影版權賣進中國市場。因為市場大,若賣得好, 票房瞬間上看新台幣數10億元, 可能是台灣的10倍以上!
魏德聖卻認為台灣電影進軍中國市場,可能是看得到,不見得能吃得到。一來是受限於電影題材,中國民眾會選擇性接受;二是魏德聖認為,國片到中國多是採版權賣斷的模式,票房衝再高,製作公司其實拿不到實質獲利,都落入當地發行公司的口袋裡。
再加上《賽德克.巴萊》在中國票房不利的經驗來看,他們一開始就清楚,中國的票房恐不會成為《KANO》的獲利來源。
但海外市場不能缺席,魏德聖決心從其他喜歡棒球的國家下手,增加版權收入,例如日本、美國。過去國片是台灣下院線後,才到日本參展,但《KANO》卻是在上映初期,就參加大阪亞洲電影節。此外,預告不僅登上美國大聯盟球場,也開始洽談美國版權,創下台灣棒球電影的首例。
《KANO》電影傳達的是83年前,一群高中生面對棒球、人生不服輸精神。電影中有一幕講述以鐵釘釘木瓜,激發木瓜樹的危機感, 進而讓果實結得更好。而在電影的背後,從製作公司、導演到演員, 每個人也在打一場充滿危機感的比賽。馬志翔說:「我們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拿著鐵釘在自己的腳上打釘子,逼自己面對外在艱困的環境,快速長出美麗的果實。」
也就是憑著這股韌性, 讓他們面對外界的不看好, 仍拍出《KANO》這部打動台灣人心的好片,如同果子電影辦公室白板上7 大字一樣「我們都是木瓜樹」,不能輸。
小檔案_馬志翔
出生:1978年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園藝系
經歷: 演員、導演
作品:《孽子》、《賽德克.巴萊》、《KANO》
小檔案_魏德聖
出生:1969年
學歷:遠東科技大學電機系
經歷: 導演、監製
作品: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