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歐洲通膨數據走軟、日本財政當局政策不確定性提高(加稅、量化寬鬆),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大。最近很多投資人都在問:還能追高買美股嗎?若要買,可選哪些「進可攻、退可守」的標的?我曾在5月《Smart智富》月刊189期文章談到能源股在下半年將重啟漲勢,果不其然,美國能源類股3個月以來漲幅達15.12%(截至2014.06.20),如今金融股也將追隨能源股出現落後補漲行情。
先看美股大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月下修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預估值,從4月份預估的2.8%減為2%,理由是第1季美國經濟成長疲軟。不過,隨著消費和投資動能恢復,預料7月底將公布的美國第2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可望開出逾3%的亮眼成績,加上通膨數據走揚,美股應會呈「先蹲後跳」走勢。
再談選股,比較不同類股與大盤的漲跌幅可以發現,美股中不僅能源類股長期落後大盤,比能源股更落後的則是金融股!自金融海嘯以來,金融類股報酬率不但遠落後生技和科技類股、大盤指數,甚至不如走勢溫吞的公用事業類股,乃是少數尚未收復金融海嘯前高點的類股,表現真的非常疲弱。
美國金融股表現落後,主因執政的民主黨一向不喜歡能源和金融產業。在對金融業加強監管、去槓桿、改革肥貓,甚至施以鉅額罰款下,金融業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迄今無法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平,這乃是金融股無法收復前高的主因。不過,最壞時刻有時也是最佳布局良機,目前美國金融股就有以下3利多:
利多1》
股市交易逐漸升溫
金融股長線投資價值浮現
過去幾年,美股走出一波大多頭行情,只是指數愈墊愈高,量能卻反向縮減,導致經紀和衍生性商品收入下滑,有些分析師因此認定美股是「量價背離」,並據此聲稱美股多頭即將力竭。不過,這是用台灣慣用的「總成交金額」去看股市成交量,美股因為是看「成交股數」,因此,股價愈高,理論上交易金額雖會擴增,可是買賣股數卻會降低。美股目前交易股數成長趨緩,甚至衰減,意味籌碼沉澱或是換手成功,類似情況在1998年和2006年兩波大多頭年行情前期都有出現。
按前兩次經驗,都是在最後泡沫噴出行情出現時(1998年後、2006年後),美股成交金額才明顯升溫,整體大盤和金融業榮景,往往也是在此時才會大有表現。目前美股正從穩健的基本面行情走向泡沫行情,股市交投將逐漸升溫,金融股長線投資價值跟著浮現。
利多2》
美家庭負債比創新低
金融業需求將反轉向上
金融海嘯造成美國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不斷走低,今年幾乎已經來到30多年來最低點。放貸業務萎縮,導致金融業獲利能力被壓縮,類似情況在1994年和2004年也曾發生。一旦經濟明顯升溫,民眾借貸信心開始恢復,車貸、房貸、消費性貸款將會陸續拉高,屆時金融業就會受惠民眾借貸需求擴增,持續改善獲利。
利多3》
利差改善
提升金融機構獲利能力
隨著聯準會結束量化寬鬆,未來一旦重新啟動升息,將能有效扭轉過去幾年因為利差不斷下滑、造成金融業獲利被擠壓的窘況。從歷史經驗看,金融業利差會隨著升息循環啟動而止跌,或是略為走升,這將從根本上大幅改善美國金融業的獲利能力。(本文筆者為暢銷書《道瓊3萬點—你不可錯過的世紀大行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