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候都不能免俗地要針對除權大事仔細評估一番,幾項主要原則大同小異,不外乎「多頭行情才值得參與除權行情,空頭行情則否」、「股息殖利率高優於低」、「可扣抵稅率高」、「產業穩定性高」、「過往幾年最好沒發生虧損」以及「股價淨值比不可太高」等等。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更用另一個新觀點,排除上述的條件,再用客觀的方式逐一檢視每檔個股過去6 年,在除權前後一個月的股價表現,然後再選出這兩段期間(除權前一個月與除權後一個月)股價呈現漲勢的公司,作為參與除權大計的選股池(pool)。以此方式操作下來,果真在去年,從一些過去我未買進過的標的中,篩選出不錯的個股,讓我在1∼2星期內,有5%∼7%的絕對報酬(要是換算年化報酬率可是超過1倍),而且準確率超過9成以上。這說明了,在這個期間用那樣的觀點去選股是有效的。
明年稅制新法上路
導致今年股息配發逾兆元
那今年呢?除權旺季已屆,還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值得提出來討論?在今年的除權旺季期間,我要先提醒各位讀者幾件事:
首先,今年的除權行情在年初時,市場本來較持審慎的態度,在外資的買盤簇擁以及政府引導房市資金投入下,配合景氣與區域性復甦的特性研判,筆者修改看法認為酷似於2003年的環境,因此多頭行情的特性是確立了。
其次,各家上市櫃公司考量到明年的一些新稅制施行,包括扣抵率減半、保留盈餘加課10%、證所稅正式實行大戶核實課稅與持續打房而推出的奢侈稅等等,使得今年股市出現兩項重要變化:第一是今年各家公司都竭盡所能的將帳上盈餘加碼配發出來,原來預估全年台股將發出9,000億元股息,如今配發金額至少在1兆元以上。第二是有不少企業進行減資,將多餘資本發還股東,這樣的做法其實在學界早有討論,認為企業不應保留太多現金與無效資本,當沒有資金需求時,應發還給股東。此一學理在近2年,特別是今年在新稅制的觸媒下促使大股東積極往此方向執行。
因此今年的除權行情相當熱鬧, 從股東會開始又是加碼股息配發, 又是公布減資訊息,當然啦!這些訊息都催化著今年整體是有除權行情的環境。
但是我們要進一步思考,這個走向誰是最大受惠者,不用說當然是大股東,然後就是股票一堆的壽險公司,原本每年的7、8月就是壽險公司股息認列的高峰,今年又有曾主委(編按:指金管會主委曾銘宗)送給壽險業一個大紅包— 可以分次以市價認列不動產增值, 因此從6月份開始獲利便大幅跳升,國泰金(2882)、富邦金(2881)兩大龍頭也從除權日開始,股價開出紅盤啟動一波漲勢,不僅完成了填權息,也創下今年以來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