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錄完影的晚上,跟吳怡霈約在電視台附近的咖啡廳採訪,點飲料時,只見她從皮夾掏出錢來,對錢小小說了聲「謝謝」,讓我很納悶:「為什麼要跟錢說謝謝?」
只見她一臉正經地告訴我:「因為我把錢當好朋友啊!跟錢做朋友,它才會進入你的口袋,在你身上留得愈久愈多!所以付錢時,我都會謝謝它幫我實現人生的夢想,收入進帳時,感謝它願意來我的口袋,希望能留久一點!」
說到吳怡霈,很多人對她一開始的印象,是端坐在主播台上報導新聞,4年前轉型為藝人,展開她開朗、活潑的個性,跨行主持、演戲、模仿,在《瘋狂大悶鍋》節目巧扮各種角色,從張懸、張雅琴到熊海靈,更讓人見識到她的百變形象。
工作上追求多元發展,然而對於金錢,吳怡霈卻只有一個態度,就是「把錢當朋友」。
理財奠基早
父母提早做規畫
14歲已有完備保險
會有「對錢專一、把錢當朋友」的念頭,來自於父母的身教與言教。吳怡霈的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證券業高級主管,在她的印象中,父母除了討論子女教育、生活雜事,最常談的話題,就是金錢管理與投資,不僅家中堆滿了財經雜誌與書籍,上了車也是一路的股票經,「我還記得小時候,爸媽開車送我去上才藝課,打開收音機聽廣播,電台的內容不是路況、不是音樂,而是股票的即時報價。」
所以在吳怡霈7、8歲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投資」,別的小孩領到壓歲錢,父母多是幫忙存起來,她的父母不一樣,「媽媽都拿壓歲錢,幫我買零股、買保險,而且不時向我Update(更新)最新的數字,告訴我再過幾年,就可以買到一張完整的股票、現在保費繳到第幾年、身上有哪些保障。」
吳怡霈的父母從她14歲時,就幫她投保了完整的意外險、醫療險與癌症險等基本保障,「爸媽說有保險的人,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所以很早就幫我規畫,現在朋友要賣我保險,攤開我的保單一看,發現保得太完整,還找不到理由賣呢!」吳怡霈笑著說。
一度失心瘋
薪水全獻給名牌包
資產成長陷入停滯
然而,父母「萬能」,事事都幫她提早規畫、安排,讓吳怡霈認識金錢的過程比同輩早,但這只是表面,並沒有內化成為她的理財好習慣。
她坦承,自己對數字的敏銳度,遠比不上父母,金錢、理財的知識,也只承襲到皮毛,因此在踏入電視台、有了自己的收入後,她在金錢管理上栽了個跟頭,一度失心瘋地迷戀名牌包。
當時有多瘋狂?「那時主播薪水一個月5、6萬元,我可以全拿去買名牌包,好像看到名牌包不買會死掉一樣。」她自嘲地說,那時櫃子一打開,裡面放著2、30個名牌包,連媽媽看到都會碎念她,「幹什麼買這麼多包包掛在衣櫥裡?是有幾個肩膀?買這麼多,有揹嗎?」但她還是不為所動,薪資收入幾乎仍都貢獻在包包上。
迷戀名牌包的下場,就是與金錢的關係愈來愈疏遠,雖然沒有負債消費,但幾乎就是月光族,帳戶裡的資產都是以前父母幫她存下的,且放在利率很低的定存,資產成長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