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宣布放行「保單活化」政策,同意部分保險公司開放讓客戶將現有壽險保單轉換成健康險、長期看護險、或年金保險等,引起市場許多討論。許多人在年輕時為了規避風險,花錢買了保障型壽險(如終身壽險),這些保單必須等到死亡才能領到保險金。隨著年紀漸長,有些人已經不需要高額保障、卻有立即現金需求,這時這些壽險保單就像一塊「看得到卻不能用」的牛肉。
以終身壽險為例,對中高齡族群來說,使用價值明顯遞減,因為小孩已長大成人,房貸也全數繳清,此時續留這張壽險保單的價值大不如前。更迫切的需要是滿足自己老年醫療、看護或退休安養需求,而不是在身後留一筆死亡保險金給後代。一張保單若不能發揮原有價值,為何不能轉換成更貼近現在需求的保單?對保戶來說,自己買的保單,依法有主張保單價值處分的權利。可是,我國一直沒有保單貼現制度(編按:保單持有人將未來可領到的死亡保險金以折價方式,透過仲介人賣給投資人,提前獲取現金),要透過保單套現只有2個方法:一是解約、二是做保單質借。不過,這2種方式只能拿回部分保單現金價值,或要負擔利息,對客戶並不利。
從上述角度看,保單活化確實有好處,不過並非全然有利!外界擔心,保險業者會不會利用這個政策,趁機鼓勵客戶把高預定利率的舊保單,改成較低預定利率的保單,用來解決公司帳上「利差損」的問題。由於保單一旦轉換,就會依照新的條件設算,適用的預定利率將因此下降。對消費者來說,若是轉換成同功能或類似保障功能的商品(如終身壽險轉換成另一種終身壽險),那就大可不必;但是如果轉換成不同保障功能的商品(例如將終身壽險轉成長期看護保險或年金險),就算預定利率不如從前,但是能把一個不符需要的保單轉換成現階段很需要的保單,倒是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