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1974年,光是1年的通貨膨脹率就高達47.4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老一輩的人都經歷過劇烈的通膨洗禮,而這一世代的人們當然也無法倖免,只是程度大小而已。
也有一些人,整天看新聞報導物價上漲,對未來產生惶恐。事實上,通貨膨脹是無法避免的,也沒想像中可怕,只要了解通貨膨脹所代表的意義及趨勢,預知通膨可能造成的影響,就能做出符合實際的財務規畫,讓自己日子過得安心。
通貨膨脹簡單說就是「物價上漲」,也就是實質購買力下降的意思。例如過去100元可以買到1碗牛肉麵,同樣的商品,現在卻得花上120元,相當於物價上漲了20%,也等同於通貨膨脹了20%。
物價是否穩定是政府施政的一項指標,為能確實掌控通膨狀況,各國政府都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通貨膨脹率。CPI是統計應用的一種,用來衡量物價隨時間變化的情形。指數會有一個比較基準點,稱為基期,基期的數值也稱為基期指數,通常訂為100。
我國的物價指數是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所編列,每個月的詳細物價變動都清楚地列出,分門別類都可以查詢得到。從主計總處網頁所下載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基期為2011年,所以2011年的指數為100。1981年指數為59.97,2014年為103.66(詳見圖1)。有了這些資訊之後,民眾就可以清楚知道,在2011年的時候,100元可以買到的物品或服務,現在得花上103.66元才買得到,而在1981年時,只要花費59.97元就可以換得。把CPI以線圖畫出,可清楚看到,這30多年來,物價一直持續緩慢的上漲,但不是直線往上升,而是漲漲停停,不同時期的漲幅也不一樣。1982∼1988年,以及1998∼2003年間的物價均持平,1989∼1997年的漲幅最大,2004∼2014年的漲幅次之。